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真与假的界限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真理与谬误的矛盾运动中存在着意见的矛盾运动。由于主体和客体的限制,形成意见的多样性,对不同的意见应当采取正确的态度。在对真理的探讨和发现的斗争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意见的宽容和争论。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真理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严密,真理应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客观性含义不同,前者指真理性认识与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相符合,后者指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3.
被我国哲学工具书及教科书普遍采用的“真理客观性”观点均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也是客观的,真理与客观真理是等价的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笔者以为,这些几乎是常识性的观点,它的基本论据、推理过程及其结果都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现就笔者对其存在的疑义举要如下:一疑──“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相似文献   

4.
在学术界,往往不分巨细地提出真理和价值并列说、渗透说、贯通说……,其核心是强调二者的统一。在宏观上,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在微观上,它却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本文以个别真理与个别价值的差别性为立论中心,否定许多同志所提出来的“个别真理”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具体的统一”。真理和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产生的.而主体有多种需要,客体也有多种属性.主体的每种需要都可以与客体的一种或多种属性相联系,而客体的每一同性都可以与主体的一种或多种需要相联系.无论是主体需要还是客体属性都有一个变化过程,这…  相似文献   

5.
论谬误     
谬误是认识运动中与真理相对立的一个逻辑范畴。对于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充满着真理,也包含有谬误,谬误常常是真理的前阶。思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曾经说过,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恩格斯否定了杜林的终极真理观点,为发展真理排除了思想障碍。可是,时过一百年,中国的林彪、“四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相对真理还是绝对真理,它不仅仅是与谬误相斗争而发展的,它还有着意见之争的阶段和实践检验的阶段。树立更加辩证的真理发展观,正确对待真理发展过程中的意见之争,才能较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结构这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发表了一些很有启发的看法。我认为现有哲学教科书,把认识论归结为一个认识过程的规律是不完整的。其理论系统的基本结构,应与辩证法理论系统结构一致,应由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实践与认识、思维的作用与认识过程的实现、真理与谬误等四个基本层次的规律所构成。人类认识史表明,人类认识活动是由多种元素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动态结构,存在着多层次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认识论的产生来看,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就不能有反映;没有反映者,也不会产生主观映象,也无所谓认识的出现。被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改造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特定部分,就是人们通称的认识客体。也就是说,认识客体并不  相似文献   

8.
李敏 《考试周刊》2010,(24):213-213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又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具体而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上“善”。  相似文献   

9.
李校利同志在其《“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流行于我国哲学界的“客观真理说”是出于对列宁论断的片面的误解。是用被反映的客观来证明作为反映的客观,从而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真理与客体相等同,把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相混淆,将真理实体化、本体化,完全是在本体论意义下谈论真理,否认了真理是主观认识的范畴,排除了真理的认识论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实践标准相矛盾的,并且不能合理地说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据此,李校利同志提出要“放弃‘客观真理说’”,认为“放弃…  相似文献   

10.
写“真知”     
作文要重视“真知”,要把“真知”写好。 什么叫“真知”?这是传统哲学讨论“知”与“行”关系时用的一个概念。“行”指行为,实践。人们在自己的“行”中获得的感知、认识,情感体验等就叫“真知”。也就是说,“真知”是我们的亲身感受,不是“二手货”,它最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1.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有我之境”与移情作用相关联。“有我之境”中,主体总比较显露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趋向,外物随着“我”的意识和情感的流动而飞跃。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主体的情感投射是一种普遍的趋向。“无我之境”中,主体物化为作为对象的客体,与客体相互流连,物我距离消失了,也伴随着移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实践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既紧密联系,又有各具特色的科学体系、灵魂和精髓。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包括六个部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精髓;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包括九大观点,“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主题,形成了以九项成果、两个问题和三大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的三句话是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精髓。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认识论思想以“仁”为核心,倡导“知之为知之”的认识态度,主张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认识方法。孔子的“学而知之”思想首开儒家认识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学习,以加深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价值真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与“事实真理”而是与“科学真理”对举的概念。在“事实”层面上,只存在“真实”概念,“价值真理”是建立在“价值实事”基础上的。价值真理就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现象固有价值本质的揭示。由于价值是系统性存在,所以,它具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特指性特征。同一客体,对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可以得出“好得很”与“糟得很”这样对立的价值真理认识。但这种价值真理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认识基础上,把握客体对主体真实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否则,就没有价值真理可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从知的两种涵义"知"和"智"来阐述孔子的知论.孔子认为"智"源于"知","知"最终必归结于"智","智"则是"知"的行为的一种完成,一个人必须经过"知"的过程才能成为智者.因此,"知"和"智"相异又相连.孔子的知论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立系统的知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应该坚持辩证法,将苏共意识形态"突变"与"渐变"辨证地统一起来,全面加以认识。只看到它"一夜之变"的突发性、剧变性特点,而不讲或忽略它的"渐变"及其原因,就会造成片面性。文章认为,苏共意识形态的"渐变",一是源于长期的信息封锁和思想禁锢,二是来自理论是非和真理标准的斯大林化。这样就造成了教条主义盛行、思想理论僵化,扼杀了改革思想和理论创新。而信息封锁和思想禁锢,又把苏共的"理论队伍"培养长期置"无菌的温室"环境里,这又造成他们信息上的"封闭性"和理论上的"脆弱性",这样,在他们遇到戈尔巴乔夫实行的"公开性"和面对西方五光十色的理论学说和文化思潮之时,便束手无策,无以应对,在"一夜之间"败下阵来,这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9.
兰英 《教育研究》2012,(4):140-144
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融入了多方面现实需求,多因素的现实条件和有着不同个体和社会心理的主体参与的,基于一定"场"的活动。对现实教育实践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在"场",对国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更需如此,因为多了自身和他者文化因素的阻隔。比较教育研究中常见的问题是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场"的缺乏,而仅依据对文献资料的解读无法较客观地把握真实情景中的教育事实。现象学研究方法中主张的悬置已有观念、直面与再现现实生活,还原事实本身、体察"场"中角色的境遇等做法无疑能更有效地形成对事实更客观和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