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搞活基层工会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我们摸索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就是按“兴趣——读书——生产”这一规律进行工作。在读书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职工有较高尚的兴趣和爱好,能否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引导他们走进读书的大门?首先,我们以集邮这个兴趣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4.
喻纬 《出版史料》2005,(3):116-123
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爱书人新到一座城市,总想尽快得到一张淘书地图。可是现成的淘书地图是没处可买的,还得靠自己从寻觅、发现一家家书店着手。2004年夏秋,我去法国住了三个月,主要待在巴黎。一到巴黎,我就明确了绘制巴黎淘书地图的目标,并且三个月中一日也没有懈怠过,但是应当说,三个月下来,离绘制完成还差得很远。好在我今后还常有去巴黎的机会,可以接着往下做这件既艰苦备尝又趣味盎然的事。爱书人之所谓淘书,主要指淘旧书。可是我想在谈淘旧书之前,还是先简略地谈一下巴黎的新书店。毕竟书友中对巴黎“书地生疏”者居多,同时,比较而言,发…  相似文献   

5.
一位不喜欢读书的图书馆员无论放在哪个岗位都是不合格的,作为一名图书馆员不仅应该喜欢读书,而且应该学会善于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乐趣和能够提高效益的导读艺术。这就是说图书馆员要想使自身达到称职与合格,就应该时刻不忘刻苦读书。一定要做到把自己的兴趣同广大读者的兴趣密切联系起来,把自己的目的同广大读者的需求乃至国家的需求紧紧地连结在—起。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个图书馆员热爱图书馆事业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前年因机缘巧合,我和香港这个城市发生了密切的业务关系,从此通过淘旧书,对香港的旧书店也就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和实地体验。其实国内熟悉香港旧书店的人很多,如著名学者陈子善和徐雁先生、我在“天涯·闲闲书话”结识的书友何家干和OK先生,他们都写过一些关于香港淘旧书的文章。如今,我结合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视角来写写香港的旧书店,作为自己香港淘书经历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乐趣你最喜爱什么?——书籍;你经常去哪里?——书店;你最大的兴趣是什么?——读书这是友人提出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真的,我这一辈子算是和书籍,特别是好书结下了不解之  相似文献   

9.
段艳文 《传媒》2013,(10):20-22
我做期刊出版这个行当已经有12个年头了,从编辑、记者、发行经理,到运营总监、主编、社长,不同的岗位上我都干过,深深爱着这一行。入行不久,我就开始了期刊创刊号的收藏,起初是到报刊亭购买,后来到旧书摊、古玩城淘刊,而今发展到藏友交换和参加拍卖会,每每有新的期刊创刊号收入囊中就会幸福悠然,多年来淘期刊创刊号作为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且深陷其中、乐此不疲。回想起淘刊的日子温馨难忘,而运气加眼力的一次次"捡漏"的经历,更是让人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0.
江沂 《中国档案》2003,(11):57-57
上海市普陀区粮食局的孙林祥,与票证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故事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票证人生吧:我是1962年参加工作的,到2000年退休,38年的工作生涯都是在与票证打交道中度过的。有幸从事粮食部门计划票证管理工作,让我对小小票证有比一般人更深一层的理解、更深一层的感情。我经常想,每一枚票证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如果把不同时期的票证都收集在一起,不就是一部生动的国家发展史吗?所以我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把精力和业余时间都放在收集票证和票证档案这件事情上。收集票证不仅需要恒心和毅力,更需要有财力的支持。我是普通…  相似文献   

11.
两手博     
我的顶头上司连一句“丫头你写不写博?”都不问,直接默认我一定会写。在我交代完工作后,他不动声色地说了句:“把你博客的地址给我,我来给你加个链接。”  相似文献   

12.
昨天上午,河海大学徐雁平学弟送来青岛图书馆鲁海学长等撰著的《现代文学版本学》校样,顺便将其新得的苏州大学王尧先生的《询问美文》一书送我一阅。浏览之际,顿生访书之心。中午约得南京市收藏家协会藏书分会理事钱军学弟同往湖南路6-6号的“三联商务文化中心”二楼淘书,盖因我俩均拥有彼处八折优惠购书的理事权利。钱学弟大学毕业以后,业余随我从事书文化工作多年。从《中国读书大辞典》的编务,到《中华读书课程》的主编襄理,到此次《华夏书香丛书》的编委兼责任编辑,到手头的《都市淘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记忆中,我很笨。笨得信都不会写,甚至连走路的姿势也特别难看。但这种笨,似乎不像或根本就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先天或者说是父母给的,而真真正正地说:是由于贫穷落后和生活困难造成的。因为家乡的贫困,我自小就读书不多,但却荣幸地当了兵。在绿色军营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部队这所革命的大学校培育了我。刚入伍时,我就常为写信发愁。每当想家的时候,总要请求战友们代劳——帮我写信。刚开始,战友们听说我不会写信,都觉得新鲜,也愿意帮忙。可时间一长,信写多了,他们也都烦了,我就开始帮他们洗衣服、缝被子,以等价的劳…  相似文献   

14.
韦泱 《出版史料》2006,(3):104-108
我的“淘书日记”淘书日记,是我淘书之余的副产品。大约五六年前,居家再次搬迁,从沪西迁往沪南老城厢,似乎予我更多与文庙“亲密接触”的机会。于是,每个周日,去文庙书市就成了一项固定的功课。徜徉旧书市场,兴致所至淘得一些中意的旧书旧刊。日积月累,竟至小山般高。然真要找寻一本书,却遍寻不着,徒生奈何,正如华君武先生一幅漫画的标题:“书到用时方恨多”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于是,从2000年底开始,每次将淘书所得,作一点记录,以备日后查找。这样,所记也就十分简单。如“十二月三日,淘得《诗境浅说》,俞云阶著,民国三十八年四版,…  相似文献   

15.
读书伴平生     
回忆几十年来,唯读书是我平生所爱.在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转折关头,无不与继续读书紧紧相连,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倍感人生的充实与快乐.读书还要经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似文献   

16.
我认识范长江同志可以说相当早。三十年代中期,范的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稍后他又连续发表《塞上行》,这些文章引起我更浓厚的兴趣。这就算认识了。当时我在一个农业职业学校读书,对本科毫无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幻想将来当个作家。看了长江这些文章,又想学他的样子,当个新闻工作者。虽然以后几十年对党和人民的贡献不能望长江的项背,但以长江为榜样,搞新闻工作是铁了心的。从这个意义说,我很早就以长江为师,虽然他当时还只H十多岁,我仅比他小9岁。直接在长江领导下工作,接受他的…  相似文献   

17.
我和姐姐、大弟弟同在一个学校读书。姐姐、大弟弟的功课都很好,姐姐尤其好,几个学期都是全校前三名,好几次得了市里的奖学金。我的功课就不行了,对数学总没有兴趣。开始学珠算,还觉得有点意思,而且在班里比赛打算盘,得过一次第三名,这大概是我学数学的经历中最光辉的一页了。但对语文、文学,我却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用现今时髦语言来说,这可能就是我有某种文学“基因”吧!上小学前,跟母亲学了许多汉字。那是一种一面是文字、一面是相关图画的方块读物。上学前我大概已能认得二三百个汉字了。因此上语文课并不太费力。记得二三…  相似文献   

18.
“有出版才有编辑”——谈编辑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八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从历史上看,编辑是随着出版业的兴起而逐渐产生的。……有出版才有编辑,书籍编辑存在于并发展于出版业中,所有编辑都存在于并发展于传播业中。”(《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见《编辑学理论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409页),此话我至今不以为非。不过,当今学术界持有不同见解的一些人认为,不承认历史上有书籍就有编辑,或者不承认孔子、司马迁等人是最早的编辑家,就是否认编辑的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过程。这种观点之所以不可取,在于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编辑概念。记得几年前,有人讥之为“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参见《读书》1993年第9期:《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把“鸭头”与“丫头”混淆在一起去讲“历史发展”,才是真正的缺乏历史观点和科学态度。有关这方面的种种混淆,除了令人感到困惑,也引发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本文将结合古代出版业中的情况考察编辑的产生和发展,重点是谈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的特征。其中,当然不能不讲区分两种编辑这个老问题,因为不讲这个区分就意味着甘脆放弃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9.
引子——一次短暂而曲折的读书经历现在国内正流行着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瓦尔登湖》.我也跃跃欲读,5月初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借了两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译本,又从网上下载了最有名的徐迟的译本.为了能够读好这部难读的书,我初步对照了三个译本,从中选择了徐迟的译本和王光林的译本(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05年)作为阅读本,以徐迟译本为主,碰到不容易懂的地方,再对照王光林译本.这种做法还真管用,帮助我解决了几处难题.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翻译确实是一种再创作的智力劳动.我首先仔细地阅读了徐老的《译本序》.徐老在《译本序》的开篇就讲:"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我已经退休12年了,对名利早已心如止水,对家庭、子女也心意满足,安安静静地读书有四五年了,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徐老对读《瓦尔登湖》的要求.可谁曾想到,读第一章"经济篇"就卡壳了,总感到读的内容似乎不进脑,引不起兴趣,不知所云,硬着头皮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元月2日上午,在南京城南仓巷旧书市场的一地摊上,笔者淘书时发现一张烟盒纸上写着"有旧报高价可售"的字样,我想难道还保密?就上前请摊主出示原物看看。摊主从身后的一个大包里翻出一叠发黄的故纸,我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