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名学阿基米得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我感到,写章与此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你能想出一个好点子.往往可以带出一篇佳章力作。经常搞字工作的同志,恐怕都有这种体会。  相似文献   

3.
人上三十,正到一生的紧要处。倘若再遇些触及身体进而给灵魂作记号的事情,忏悔的心自然一日胜过一日,方才懂得点安身立命、利己利人的常识。我从十七岁起,曾经做过四年“教书育人”的事业,又做过几年“上面下来的”记,当年正是无畏无知,其中一件难忘的,是一位对我关爱有加的老县委书记,有一回大约对我的浅薄忍无可忍,当面训导了我几句:“小侯啊,你也是个农村娃,怎么对农村的情况如此陌生.你不能光呆在书斋里写章啊!”  相似文献   

4.
修改拾趣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写文学作品,还是写新闻报道,都不能忽视修改。契诃夫曾这样说:“写作的技功,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投巧。”诗人梦家将他的诗寄给胡适修改,诗中有这样两句: “鸟莫许唱,清溪停了不流!”胡适改成了“鸟不许唱,清溪停了莫流!”把第一句中的“莫”与第二句中的“不”移了个位置,使两句都成了命令语气,增强了抒情性。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本来有这样几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写完后总觉得有点不够味。当时这出戏在重庆演出,演员张逸生同志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相似文献   

5.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6.
一天,孝感广播电视报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说:“汉川报社给你寄来了稿费,汇款单在我们编辑部,请你来领取。”我说:“我一直未给汉川报投稿,他们为何给我寄稿酬呢?”这位编辑说:“我们孝感广播电视报在2000年11月28日《社会聚焦》版刊登了你写的文章,12月10日汉川报在《生活时空》版转载了,由于该报不知道你的地址,把汇款单寄给我们,请我们转交给你。”几天后,汉川报又通过孝感市新闻出版局把样报转交给我。我收到稿费和样报后,深受感动。现在报纸、杂志为了增加信息量,从其它报纸、杂志上转载文章的很多,不少报…  相似文献   

7.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脚已经踏进“门”里。将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迅速与WTO“接轨”,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主动,化弊为利。从WTO谈到给《中国军校》“校园话题”写稿,首先也要解决一个写稿与用稿“接轨”的问题。打个比方,你写的话题需要卖,我需要买,这就构成了买方与卖方市场。如果你的话题适合我的口味,我当然要买,而且急着想买;如果根本就不合我的口味,那我肯定不买,你写的话题也只是废纸一张。作者与编者之间解决好了“接轨”的问题,你的话题就有了“销路”,这岂不是两全齐美之事。?闲…  相似文献   

9.
刚看了一部日本电视剧。主人公向女友求婚,说出了这句台词:“以后你要和我一起辛苦啦!”看得出来,男主人公对未婚妻说这句话时,内心是饱含歉意的:结婚,不会给你带来幸福,只会让你跟我一起吃苦。  相似文献   

10.
父:小明,你的作文怎么得了个“○”分? 子:老师说我写的尽是假话。父:谁教你那样写? 子:爸爸,就是你呀! 父:胡说! 子:你忘啦,上个月你在报上发表的马书记退礼品不就是假的吗? 父:哎呀,你,你,你这孩子……! “白字佬”训娃父:宝宝,用“贪梦”这个词造个句听听。子:爸爸,不是“贪梦”,是“贪婪”。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12.
太阳很快乐     
上周做家教,辅导孩子看图作文。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就一幅图写五句话,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最后一句,他写道:“太阳很快乐。”那幅图上,鸟儿在鸣唱,猴子在蹦跳,鱼儿在戏水,孩子们在打闹。如果我是太阳公公,我也会因为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快乐。我当时夸赞他:“好好努力,你会成为一名文学家。我喜欢你的‘太阳很快乐’。”  相似文献   

13.
“文山会海”,通讯员会随时碰到。“山”,有别人造的,也有自己造的。“山”虽难登,但其中有“宝”,就看你如何去开采。去年底,我去县防疫站采访,适逢年终总结,他们便将各科总结、全站总结全抱给我,几万字的公式化文章,面面俱到,写得粗浅,不便编稿。耐心看完后,我从中挑出“我们监督了城关食品卫生”一句为线索,深入采  相似文献   

14.
新书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15.
作为政法记者,和犯人打交道多,写坏人写顺手了,写好人总觉得别扭,可偏偏遇上写你老业,叫我如何下笔?说实在的,我真怕把你写“歪”了,描画成一个‘请面烧牙”的坏人形象,好在武警部队的官兵和广大读者熟悉你业春剑,写“歪”了也不必担心,读者会给你一个公允的评价,你说是吗?我认识你是从你写的那篇稿子《铁血廖战十年间》开始的,那犀利的笔触,磅礴的气势,一下子把我“震”了,你的名字也就从那时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后编你的稿子多了,我们渐渐地成了不见面的朋友。记得第一次你来京会稿,我到你的住所拜访,“请问,…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军营生活中,“庄稼不收年年种”这句农家谚语有其独特的内涵。记得刚当报道员时,在头四个月的时间内,近百篇稿件脱手发出,但不是因为是一些凡人小事缺乏指导性,就是说教性强,没有贴近性,连新闻干事这一关也闯不过,更别说变成铅字了。我越写越灰心,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年春节!我探家时去看望在农村的大伯,大伯早听说我是部队的“小秀才”就热心询问我写新闻的事。当知道我打“退堂鼓”的始末,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干什么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你写新闻不妨学学大伯种田,要有‘庄稼不收年年种’的劲头,才会于出成绩来…  相似文献   

17.
七夕何夕     
某友,为京城名记。去年此时,我的MSN签名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该人见之,对此句大加阐发:“你丫整天写不出稿子,因此哭得死去活来。”如此望文生义的解释固然说得通,但这位哥哥和许多现代人一样,已经完全难以体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了。  相似文献   

18.
老婆时常揪着我的耳朵问:“余阿毛,你这辈子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总是满脸委屈地说:“不就是给你写过一点嘛。”她总是露出不屑和不信的表情。她这样是有理由的。我给多少人写过情书,我自己也记不清了。假如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我相信可出一本厚厚的书。遗憾的是,它们恐怕早就被人撕碎扔在风中了。但有一封情书,是我亲手撕碎的。  相似文献   

19.
在基层业余通讯员当中,有一种“自卑感”,认为,给一些“市报”电台投稿,尚且不易,更别提上全国性“大报”了。在大报上稿,是比上“小报”难。但一是要有信心,二是写的稿子,要有上“大报”的新闻价值。去年初,我去一家企业搞调查。发现它盲目引进“新技术”化了30多万元钱,产品质量却不过关。为此我写了《企业引进技术须慎之又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采用。五月份的一天,我九岁的儿子同我说:“爸爸,你们常给我买‘娃哈哈’我都吃厌了。能不能给我买一些小画书?”这句问话提醒了我,我连夜写了《不能  相似文献   

20.
学会坚韧     
洪武 《新闻界》2003,(1):64-64
我在学校读书时就爱好写作,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业余为报社写稿。这中间,有辛苦,有烦恼,几度欲“洗笔不干”。每每于此,我便想起一位老编辑的“看准了就坚韧不拔地干下去”这一句良言,又振作精神,苦其心志,磨炼坚韧,奋笔如初。44年过去了,一万六千多天哪。我手中的笔,从青年握到老年,可算从未中断,越写越有劲。坚韧,虽然使我熬了许多夜,抽了许多烟,耗了我许多纸,受了许多冤,但它更给我几多欢乐,几多欣慰。如今,我这个当年仅有中专文化又从未经过新闻专业培训的“门外汉”,不仅能写新闻,还会写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