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人物麦克白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就在于个人力量的毁灭。那闪着金光的王冠确实让人着迷,它是个人力量的象征,麦克白就因它而酿成悲剧。他具有百倍的勇气和能力,权力的欲望使他不甘心在别人的影子下生活,但内在的欲望和外在道德的束缚让他痛苦挣扎。在他的整个抗争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他的毁灭是一个巨人的毁灭。  相似文献   

2.
《珍妮姑娘》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德赛莱撰写的悲剧性小说,其小说悲剧性源于作者的悲剧哲学思想和悲剧人生经历,具体体现为主人公珍妮姑娘一生充满了各种悲剧.造成主人公珍妮姑娘悲剧的原因主要有其本身性格、家庭与社会环境、个人道德选择和父权文化至上和感情生活规范仪式的缺席等.珍妮姑娘一生悲剧主要体现在主人公珍妮姑娘三次重大人生选择前后的一系列悲剧,具有社会文化性和自然性等特性,留给后人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无名的裘德》是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作为小说系列的最后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最深沉、最阴郁的作品,本文对《无名的裘德》中展现的各种导致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神秘力量进行分析,探讨哈代的唯意志观念和宿命观念。  相似文献   

4.
曹金兰 《文教资料》2007,4(36):31-33
托马斯·哈代是一个严肃的小说家,他把人类的存在描述成一种悲剧,这种悲剧是由凌驾于个体之上的权力决定的,特别是社会的外部压力或者内在的性格所决定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小说,它的悲剧性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分析来说明主人公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农民失掉了自己的家园、工作和所追求的简单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经济使得苔丝一家遭受了很大的压迫。另外,不公平的法律制度、虚伪的宗教和道德也导致了苔丝的悲剧命运。而苔丝既想反抗传统又受到传统道德羁绊而形成的性格特点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金庸小说的复仇主人公中,复仇意志最坚定、复仇结果最惨烈的当属《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命运的不公、江湖的险恶生生塑造了他复杂易变的性格,他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晋原平《权力场》、王大进《欲望之路》、汪宛夫《机关的滋味》为代表的"另类成长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城市和权力路上的人生追求、青春的幻灭和躁动,情爱与婚姻的官场捷径、失败与沦落的悲剧宿命,表现了某些身在官场的知识青年追求权力、又被权力作弄的必然性,对当今知识青年的价值选择与人生追求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军规》表现了现代人对权力社会的质疑。在理性与信念的缺失下,生命意志凸显为支配行为的主要力量,这种力量与“军规“为象征的权力网络不可避免地突现为最激烈的冲突。文中代表人物约塞连正是反抗权利意志,实现其个体生命意志的典型代表。小说生动地展示了一幅个体生命意志以与权力网络处于激烈对抗中的荒诞画面,同时也表达了对作为个体之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岳铁艳 《海外英语》2012,(13):190-191
通过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解读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美国的悲剧》中两性关系悲剧背后的伦理及道德原因,揭示了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对物质、金钱、享乐及性的极度渴望与追求下伦理与道德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侠小说在20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北派五大家”,其中,王度庐被誉为“悲剧侠情”的一代宗师。2005年12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斯年教授所著《王度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即致力于在整理王度庐小说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探讨其小说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魅力,详述了王度庐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评传》中把王度庐的小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悲剧侠情小说”,一类是社会言情小说。王度庐在创作时,两类小说经常同时进行,徐斯年称他是一位善于“两手分用”、“左右开弓”的作家。《评传》对王度庐小说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两点:悲剧精神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约翰·麦加恩的代表作《在女人中》不仅描写了个人家庭悲剧,而且还展现了社会悲剧。本文以阈限性相关理论为支撑,认为主人公莫兰的悲剧与其参与反殖民战争的经历密切相关,殖民和革命持续不断的影响,是造成以莫兰为代表的一代人苦痛和迷茫的真正原因。小说中描写的革命对战后爱尔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权力纷争、权力等级制度化的延续以及共同体思想下的政教合一等。个人创伤与悲剧折射出阈限革命与殖民余威下老兵的苦难和迷惘。  相似文献   

11.
我们如何叙述文革——以苏童新作《河岸》的解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是苏童新近的一部“文革”题材小说。苏童真诚地直面大时代,借助一条河流的故事,铺衍了一段悲剧性的文革往事,从革命政治与日常生活、父子关系的隐喻表征、寻找与逃离等几个角度,把一段老故事讲得新意叠见,隽永深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这导致现代文学无法绕开革命,许多作家由于各自不同的主体性,投身革命洪流中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与革命文学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形式。老舍的小说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它在讽刺的维度、情感基调上与革命文学存在差异,同时它在民族性批判及文学的大众化上与革命文学又有着潜在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是鬼子90年代末创作的极具感染力的中篇小说。小说隐含着"寻父"这一悲剧主题,其内在悲剧力量体现在人所处的极限困境和人的柔韧生命力所构成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还是阻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就这个问题做出过古典式结论,认为农民兵有阶级二重性或固有缺陷,从而更多地关注其消极面即农民的反动性和落后性。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辩证地看待农民,将农民视为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动力。认为农民不仅是革命时期的主力军,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动力。毛泽东的农民动力论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印尼,乃至对于整个世界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年代。与特定的文化政治形态相关,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入印尼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塑造了一代侨民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现在,重新审视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重新理解和认知。其中的政治与文学的重新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研究中,50-70年代的红色经典通常被解读为政治、制度与权力的产物,但这些作品在政治条件完全不同的印尼华人华侨中的传播,却为我们重新理解这些红色经典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为克服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法的根本缺陷,作者于15年前提出开放评价法这一替代方案。经过不断改进,迄今在实现学术评价客观化方面又有新的进展。为了突破同行承认是硬通货这一金科玉律,让非共识的原创、突破、颠覆性创新成果及时胜出,让原创人才、颠覆性创新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用规范推荐取代通行的同行承认。这一主张基于程序公信、评价结果可重复的开放评价原则,它会使包括用户在内的外行评价成为可能,由此形成真正的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工业革命形成经济市场实现了人类创造力的第一次大解放,让拥有商业才能者如鱼得水;开放科学革命将形成有效的学术市场和思想市场,实现人类创造力的第二次大解放,它会使拥有学术才能者如虎添翼,新型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如工业革命之后的公司企业,迅速崛起,纵横天下。率先发动和实现开放科学革命和人才制度革命的国家、地区与机构,将在吸引、保持拔尖人才方面赢得先机和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以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利益整合、精神激励为主要内容,引导、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激发起革命的潜能,树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识和斗志,把革命潜力变为现实的革命力量,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强大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徐蒙翔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4):38-42,50
1929年6月29日,震惊全川的遂蓬武装起义在四川省蓬溪县牛角沟镇爆发。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四川地区红军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遂蓬起义建立了四川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打破了白色恐怖的危局、播撒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有力地配合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开拓,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正视起义失败的事实,分析失败的原因,对于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西人民革命斗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陕西人民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坚守西安孤城,支援北伐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迎接各路主力红军长征会师西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设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豫鄂陕根据地,保卫陕甘宁地区。勤劳、勇敢、质朴的三秦儿女,在中共陕西党组织领导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篇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开发革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基础性任务。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开发革命力量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体现的基本理念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基本理念贯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