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买广播小喇叭要排队来莫斯科前就听说有些东西买时要排队。我们巳经到了近10天,只看到一次排队,是买质量较好价钱便宜衬衫的。今天,我们自己却非排队不可了。原因是,我们近10天到处遇到可以听三套节目的小喇叭。宾馆里漂亮的写字台上除了台灯,再就是这个小喇叭了。有几个倒换开关,每日早晨六点开始,一直可以听到夜里一点。开始曲是“我们祖国多么辽阔  相似文献   

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垂髯之年到不惑之岁,几十年终不改的是我对广播的那份痴情,那份眷恋。孜孜不倦地求索,使我从一个泥腿子“广播迷”,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广播人。 从美好的童年开始,我就爱上了广播,村里人都知道我听广播已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但农村有线广播的转播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满打满算,也超不过六个小时。那时,公社、大队还没有用上电,全靠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柴油机发电,有时,柴油机坏了,或者需要保养维修,村里所有的小喇叭就都成了“哑巴”…… 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我的心里很不好受,顿感食不…  相似文献   

3.
四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几乎都听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的“小喇叭”节目,当时大家都很不满足:为什么“小喇叭”只能在每天的特定时间广播?为什么“小喇叭”里老是那几个人的声音?而今,他们突然发现,通过网络,自己也能当小喇叭,向世界大声广播。  相似文献   

4.
杨丽芳 《河北广播》2006,(C00):52-53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小时候.每当收音机里发出这稚嫩而又清脆的声音时,哪怕是正在玩耍。我也会放下手中的一切。趴到收音机前。聚精会神地听孙敬修爷爷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相似文献   

5.
广播是听觉媒体,它是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信息的。从小听着《小喇叭》、《星星火炬》、《小说连播》这些经典广播节目长大的我,至今对广播情有独钟,没想到的是我有幸也成为一名广播人,因为热爱广播,我至今都奔跑在新闻之路上。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广播节目依然备受听众喜爱,我认为是广播声音的魅力无法抗拒。下  相似文献   

6.
悠悠电波情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四四方方的蓝色小木匣,木匣的正面是一块带眼沙网,里面藏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有一根电线栓着铁棍插在地上,每天早、中、晚只要拉一下开关,小木匣里就传出优美的音乐和动听的声音,我爱听极了。好奇的我总是希望小木匣里说话的叔叔、阿姨能从匣子里出来。爸爸妈妈告诉我,匣子里说话的叔叔阿姨是广播员,他们的声音是通过电波传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在9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开播5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发表贺词。顾秀莲在贺词中说:“50年前,中央入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就开始广播啦!从那时候起,咱们新中国的广播中,又多了一个‘小娃娃’。如今,这个‘小娃娃’都50岁了,可她还是没长大,一直在中央电台里,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唱儿歌。当年《小喇叭》节目的听众,有的已经当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8.
郑晶 《中国广播》2005,(2):40-41
《小喇叭》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少儿广播节目,自1956年9月开播至今已有49年的历史,“哒滴哒,哒滴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乐曲曾经伴随了共和国几代儿童的成长。如今,当年听着《小喇叭》节目长大的孩子们已经变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而每当这熟悉的乐曲声响起的时候,依然能唤起他们童年记忆深处最美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接受“做客中央台”节目主持人的专访前,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电台的办公大楼。看着中央台紧张忙碌的节目编辑、播音、录制流程,杨崇勇感叹地说:“我是听着中央台广播长大的,我选择听中央台的广播,是因为你们节目的品味吸引了我。你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甚至《小喇叭》等节目,我都非常熟悉。”  相似文献   

10.
广播和电视、报纸一样,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都要坚持党性和真实性原则,但是电视和报纸都是办给人看的,广播则是让人听的;电视有收视、收看的限制,报纸有发行、阅读的限制,广播则没有这个限制,文化水平高的可以听广播,文化水平低、甚至是不识字的也可以听。  相似文献   

11.
微博是个人空间还是公共传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很简单,每个人其实都是"小喇叭",每一条微博,都是在"向全世界喊话"。但世界听不听你的话,最终要看话的内容有多少公共性。因此,微博也很复杂,信息一旦发出,只能删,不能改,作者已死,遭受什么样的解读,全不受自己控制。别人转发与评论时加上的话,也会引导后见者的观感,每一条影响广泛的微博,都  相似文献   

12.
正"从听众到用户,从内容到产品,从传播到服务、从大众到个体"——这是传统广播面临的最艰难的理念转型。成功的媒体产品都有深刻的"社交属性",它能激发用户个体的"自传播"、群体的"自连接"、内容的"自生产"。从来,只有自己能打败自己,同样,也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广播转身,不应再是研讨会的话题、高悬的标语、延缓的计划,而应是当下、此时、即刻出发!我的大学时代是被学校操场大喇叭里放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叫醒的,那时早听广播、晚听广播,获取信息、欣赏音乐、学习外语,全靠广播——那个声音匣子承载了一代人青春的众多记忆。  相似文献   

13.
穆青同志走得实在太急促了,我一直难以接受。在我的意识中,几乎可以说:穆青就是新华社。失去了穆青,对新华社和党的新闻事业都是难以接受的重大损失。 头一次听到穆青这个名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的时候。首先是从广播里听了报道,被感动了。记不清是哪位播音员,播得极富感情。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听,听着  相似文献   

14.
广播疆域不再是电波所及之处!!而广播也不仅仅是只能用来听的……广播不仪仪是用来听的,它还是被用来使用与玩耍的?这个观点会不会让你觉得难以置信,其实,这一切止在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举办了人才问题广播讲座。在这个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成才之路》一书,已同读者见面。这个讲座和这本书,在听众和读者中引起了较热烈的反响。讲座播出过程中,中央台收到听众来信达2,700多封。有的听众在信中说:“你们的节目硬是象吸铁石似的,将我吸引住了”;“我听了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为什么能吸引住听众?怎样才能把广播讲座办成“吸铁石”?作为人才问题广播讲座的编者之一,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人们把报纸叫“新闻纸”,认为报纸是向人们传播新闻的最快的工具。其实,这完全是旧观念。自从无线电广播诞生以来,报纸这个“新闻纸”就变为“旧闻纸”了。当代,各国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主要不是靠看报纸,而是靠看电视、听广播了,在我们国家里,电视还不普及,了解国内外大事,大多数人靠听广播,或者说大多数人首先是通过广播来了解国内外大事的。  相似文献   

17.
五年前,我看过一篇章,世界上最大的广播公司——英国BBC广播公司的总裁讲:“21世纪是广播的世纪”。当时,我的理解是:之所以说“广播的世纪”,是不是因为战争的原因,电视或报纸用不上了,广播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另外,人民的生活富裕以后,汽车进入家庭,可以在汽车里听广播。当时想得比较单一和狭窄。  相似文献   

18.
业已百岁的广播,生存压力增大,何去何从,惹人思量。中国如此,世界亦然。2006年,参加第七届伊朗国际广播节,会上,各国代表谈及最多的就是广播的未来。亚广联秘书长戴维·阿斯特雷展望说:将来的某一天,早上我出门前,从网上下载我想听的新闻、我想听的音乐,然后开车上班,听一路。他的话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未来,广播的传播与接收形式会发生变化;二、信息的采撷、有声的播报、伴随的属性,这些广播的基本特质还将存在。因科技的发明而产生、因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广播,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因为科技的迅猛前行而变数无限。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电话,一次面谈,决定了一项策划. 去年6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朋友>栏目组负责人找到我说,他们准备为中央台的<长篇连播>节目做两期"用声音交朋友的人"的电视专题节目.我一听这个切入点心里就叫好!巧了,在"广播发展年"谈广播,有意思!这太有意义了!  相似文献   

20.
广播同报纸一样也有一个安排好"版面"的问题.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有次序地根据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安排,然后一件接着一件地播放出去.在广播电台的日常工作中,编辑们借用报纸的这个词汇,都称这项工作叫做安排"版面".怎样安排好广播新闻的"版面"?这同广播新闻的特点和广播编辑工作的特点有关.一、根据广播新闻的特点安排好"版面"广播新闻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快、新、短、广、活.快.一般听众要求广播新闻比报纸快一些,存在着"先听为快"的心理.快,是广播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广播可以把新近发生的事作出迅速的报道.上午发生的,中午或下午就可以广播了;下午发生的,晚上就可以广播了;有的新闻,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