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接受美学认为 ,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 ,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有着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 ,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描写的空白处 ,把作品结构组织起来 ,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 ,这才有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它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我们把接受美学应用于阅读教学中 ,就会发现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 ,是读者 (学生 )与作品(课文 )的对话和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接受也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广泛影响欧洲文坛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文学创作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主体则转为读者了,没有经过读者接受的作品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只能说是文字符号,是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中产生的,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西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文学的读者接受为研究重点,研究接受的过程,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赋予作品(文本)的意义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对于以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传说范式是一种突破,而且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事实。毛泽东没有接触接受美学理论,但作为一个注重文艺社会功能的政治家,他早就注意了文学的读者接受这一现象。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接受理论,但他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德国文艺学专家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认为作品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只是半成品。他认为文本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是作者创作的作品的自在状态,它独立于接受主体之外,不依赖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而存在,但是作品则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了审美主体体验、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审美对象,是被读者感知过、再创造过的文本。阅读者是接受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也要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关注学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存在方式的三个环节(作家创作、作品本文、读者接受)中,作家的创作活动,即文学生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因为,没有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读者阅读的对象,没有接受;而有了创作,就有了作品,也就具备了接受的条件,即使没有被阅读,作品的意象、意境、意义未得到实现,未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对象,但无论如何,它已具备了这种转化的客观可能性。因此,研究文学创作也是接受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一种误解,认为接受美学是专门研究读者和阅读活动的,并不顾及创作。其实不然,接受美学也关注创作,只是更着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创作问题。  相似文献   

8.
与文本对话,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新理念.   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文化传统亦然)意义的能动的诠释者和解释者,是作品意义的具体实现者,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阅读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寻找作品价值,即重新创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这样一首能给读者重新创造价值空间的新诗。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诞生在 2 0世纪 60年代的德国 ,由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康士坦茨学派创立。接受美学理论认为 :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完文本时就已产生 ,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 ,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 ,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因此 ,如果我们肯定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话 ,那么 ,其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能具体地显现出来。而读者又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 ,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章的原意 ,任何读…  相似文献   

11.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艺批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本文具有未定点,它们召唤着读者的阅读,其意义期待着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给予现实化和具体化”。是的,文本只是文字符号的组合,其人文内涵并不能直接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只能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才能生成。而读者各自有别的知识背景及已经获得的审美经验和能力——接受美学称之为期待视野——制约着阅读活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4.
<正>毫无疑问,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无论依据文本接受理论还是知识建构理论,阅读都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活动,多元阅读既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结果。文本接受理论,如接受美学提出,文本给读者留下众多的不确定空白,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探索文本潜在的真意,因而阅读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探索过程中读者必须深入阅读,进入角色,体验作者体验过的  相似文献   

15.
王建 《学语文》2003,(2):7-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不等于作品,作家完成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着不确定性;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读者阅读的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作者完成文本时就已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完成的,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进行新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接受美学中,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便是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去找寻作品的价值所在,也就是重新塑造。对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便可以为读者营造出重新塑造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17.
正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作品意义的生成并不是作者写完文本就已完成,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作品的意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日益丰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使读者的心灵与文本世界碰撞、激活,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对文本世界的重新建构呢?在纯熟把握作品之余,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在熟知学生阅读情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良好的阅读教学。阅读中,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与文本进行碰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任何文本都具有未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封闭性的存在,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人性。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普遍存在讲有余而悟  相似文献   

19.
从接受美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指文本经过阅读过程,由读者进入和进行主观干预,并结合以往经验和即时情绪作出再创造,从而超越文本所产生出的阅读产物。就此而言,任何文本上升为作品的过程都伴随着一种阅读主体的参与过程。主体因为个性、情感、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文学批评,它强调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读者的阅读来确定的,是读者赋予了作品新的意义。而每一个时期,对文本的理解则是由特定时期的读者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直接相关联的,正如伊瑟尔所说:“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选择必须受个人的倾向性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制约”(伊瑟尔《阅读行为·中文版序言》湖南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