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高校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大学生及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大学生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高校德育工作者这一要素要促使大学生的态度改变必须注重自身的形象塑造:一要增强自身的可信度;二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前者包括增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后者包括高校德育工作者美化外表、提高受欢迎程度及保持与大学生态度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必须重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按照大德育的观念,在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肩负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都是德育工作者,而本文中“德育工作者”特指从事“两课”教育的教师和政工干部、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是整个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能力如何关系到德育的功效和成败,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是增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能力倾向和智力、政治倾向以及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也涉及高校类型、课程经验和课外经验等高校因素.这启发高校德育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提升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非主流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适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浅论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如何走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高校德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德育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改进高校德育方法,以便增强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高校德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德育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改进高校德育方法,以便增强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网络技术正全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这也给高校德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开展信息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对高校信息德育的内涵、特点和方法需要进行探讨,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位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有伦理道德的信息社会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道德滑坡与德育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实问题入手,剖析网络道德问题对高校德育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应时措施:正确引导、做好预防,增强大学生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时大学生开展"网德"教育,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止网络社会道德滑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其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德育工作无形环境的建设.构建高校德育工作无形环境,一要塑造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完美人格,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资源;二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课堂;三要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无形的德育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高校德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工作者要理性审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有效对策,以期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中诚信缺失的现状和成因,并就如何加强当前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诚信自古是人们推崇的美德。目前,高等学校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考试作弊、拖欠费用、不按时还贷和其他日常行为等方面。这些现象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信用状况有密切关系。大学生的可塑性极大,各高校要加强诚信教育,用法律、道德约束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  相似文献   

13.
诚信在大学生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大学生要成才先要学会做人;大学生要成才,必须先要有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的获得,要靠诚信;大学生要成才,就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为社会所承认,这也要靠诚信;诚信是一种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成才路上少走弯路,是促进大学生进步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病理剖析与处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诚信工作的重要性远不能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相提并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其“生活世界”严重脱节、大学生诚信教育没有从“认知”走向“实践”等病理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学校要做到真正将诚信教育与学校发展并重,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其次,大学生诚信教育应着眼于广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构建,着眼于他们道德生活的需要。第三,诚信教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活动,立足于他们向往诚信、践履诚信的强烈意志倾向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业论文和答辩工作检验着学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真实性和信誉度。失去了前沿性、创新性特征 ,就无所谓学术性 ;也就不能称之为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但是论文学术性要求可以划分层次 ,允许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员就论文的学术性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教学视频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通过对中国开放大学系统内751位教师和241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发现了师生对于教学视频认识上的差别,厘清了影响教学视频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容、形式、技术质量、讲授人等,提出了在设计、制作和应用等各个阶段增强教学视频吸引力的具体策略措施,如根据多媒体综合应用设计教学视频,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讲授人和确定形式,按照教学视频应用终端确定长度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指出了态度如何改变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该模型,要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须从自身可信度和吸引力、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选择、课堂环境、学生心理特点四个因素出发,内外兼修,增加可信度,提高吸引力,塑造良好形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环境中适当使用“分心”、“强化”方法来达到对学生学习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8.
大学排行在公众眼里是了解大学教育的重要信息渠道。而我国目前的大学排行很难全面反映在校生的情况,数据过于单薄,不能正确反映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效率状况。基于学生角度的大学排行榜指标设计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为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新生起到咨询和引导作用;二是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三是增加对学生毕业及毕业后状况的考察。这三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所大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质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的认可度等。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并受社会经济领城中信用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守信用, 不重承诺的现象随之发生。因此, 必须从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诚信环境、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五方面来防止和纠正大学生就业失信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Effectiveness of feedback: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While effective feedback has frequently been identified as a key strategy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little known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feedback and the contribution feedback makes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s reported qualitative study aims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erceptions and importantly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meaning of ‘effective’ when related to feedback. The study involved four focus group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varying levels and from a range of Schools completing degrees in the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ydney. Students’ perceptions relating to a definition of feedback, how they use it and preferences for delivery were prompted by the facilitators. Thematic analysis resulted in three key dimensions: perceptions of feedback, impact of feedback and credibility of feedback.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effectiveness of feedback extends beyond mode of delivery and timeliness to includ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ecturer giving the feedback. The role of effective feedback includes not only enhan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but also facilitat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chool and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