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从功能纵向延伸和业务覆盖面横向拓展的二元维度考察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历程和发展阶段;分析了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包括电子政务系统有效性与失效性之间的矛盾、审批部门的独立性与审批系统的整合性之间的矛盾、数据资源的分散性与数据需求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上下级行政服务中心的独立性与业务关联性之间的矛盾等;提出了今后应从行政审批数据资源库的架构与嵌入、多系统整合与交换体系的架构、上下级行政服务中心系统业务互动的实现等技术层面推动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更趋完善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咏  胡广伟 《现代情报》2018,38(5):17-24
电子政务服务(E-Government Service,EGS)是政府和公共部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向公众、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也是社会公众参与资源整合、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推动和用户需求拉动的双重力量作用下,电子政务服务遵循的逻辑前提已经改变,导致电子政务服务的内涵随之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梳理。从公共服务主导逻辑的演变入手,对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电子政务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政治—行政系统理论和活动理论,构建反映电子政务服务内涵的框架体系,包含输入、内输入、输出和反馈等关键要素,并对关键要素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未来电子政务服务研究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电子政务服务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省诸城市城乡一体化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体系为例,介绍了诸城市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创新构建城乡一体化行政审批服务体系的相关背景、主要内容、具体做法和良好成效。该做法对于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提升基层政府综合服务能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指出推动改革和创新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社会价值,最后提出应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按政府管理与服务事项全流程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重点解决好统一网络平台的作用、跨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体制、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人才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和国外电子政府之间的差异,得出由于这些差异导致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由各部门主导的分散建设再到资源整合的过程;提出了以应用过程整合为核心,带动技术资源整合和数据资源整合的资源整合模型;以广东省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为例,介绍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各级政府的信息中心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所有的电子政务系统调研、设计、开发和维护、升级等工作。许多工作需要信息服务企业来提供,或者信息服务企业、政府信息中心及其他部门共同完成。因此信息技术提供及服务企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政府推出了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和行政审批平台。针对国内行政服务大厅和网上审批系统的发展现状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服务的解决方案,并就这一解决方案的系统架构、技术细节和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本期专题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与资源整合”为主题,约请蔡立辉、邹生和赵仲明等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共同探讨了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流程再造与资源整合问题。《行政流程再造:电子政务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指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应用过程中行政流程再造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建设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本身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新形势要求、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的创新之举,同时,又是一个有力抓手,以此为契机,将提高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水平,推动行政管理创新,改善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甘肃省白银市“数字白银”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应用,以及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保障方面的做法与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人才队伍能力不足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为主线,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营造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氛围,建设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迈进,其中在政治领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子政务的兴起。信息社会的演进将产生大量新兴的社会事务,增加政府管理的幅度、内容以及不确定性.这正好为电子政务改进与深化政府服务提供了机会,并促进政府服务发生质的变化.同时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又将促进行政制度的变革,为整合分割的政府部门结构提供保障,最明显的突破口就是积极建设和应用政府门户网站,而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建设网站的直接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曾莲  方娜 《软科学》2023,(7):18-24+65
以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为研究对象,从政府行政成本的规模和效益实证研究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成本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电子政务能够有效地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规模,提升政府行政成本效益。并且腐败程度在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成本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制度环境与财政透明度在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成本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卓  孙济庆 《情报科学》2007,25(12):1778-1781,1891
近年来,电子政务环境下的“以公众为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关注的焦点。而“以客户为中心”正是CRM理论的核心所在。本文将CRM理论应用到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的研究中,为政府提高自身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改善自身与公众、企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操作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指出政府部门协调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保障,协同政务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提出基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政府组织结构再造,要求厘清政府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关系,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加快政府流程再造,以"大部制"改革推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其实现过程,是政务管理的现代化过程。政务管理是随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正如工业文明创造了科层制的政府治理模式一样,新的社会必然要求新的政府治理形态。所以,电子政务在一国的发展,与其所处的行政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行政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一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行政环境及其对电子政务的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民主进程的加速和政府公共性的凸显,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兴起,公民长期受压抑的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彰显,公民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同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之间的矛盾逐渐表现出来。我国政府机构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一种行政服务机构的创新形式,反应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最新成效。本文就我国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电子政府的内涵及行政问责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列举了电子政务建设中行政问责机制面临的问题:因行政任务具有弹性而可能存在责任界限模糊的状况;责任绩效考评存在困难,激励机制需要强化;政府组织的权力强化,职权行使与对职权的监督之间出现失衡;固有行政责任机制所陷入的效率困境。探讨了强化行政问责机制的途径:强化组织机构的执行责任,建立和完善责任承担机制;强化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与绩效激励;强化社会问责,增强政府回应性;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政府管理变革;制定有助于完善行政问责机制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快捷、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此从推行电子政务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革命性"影响,分析了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瓶颈并提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马轩  李建清 《科技风》2014,(24):66-66
为了促进政府服务工作创新、提高政府服务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建设政府云服务平台。政府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改变政府现有的信息服务及管理方式,将信息集中化管理。政府云服务平台主要是应用到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中,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医疗、社保和工业园区服务,电子政务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务往来提供服务。公共服务属于公有云,电子政务属于私有云。政府云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公众、企事业单位、各行政部门资源,参考了国外先进经验,采用标准体系建设,将更全面的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