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志生 《武当》2007,(6):37-37
自古以来,素有十二朝古都之称的西安市,习武之风颇盛,各路武林豪杰云集西安,武术人才辈出,代代相传。彭文就是其中著名的太极拳技击家之一。他潜心钻研太极拳功夫,远赴海外积极推广武当赵堡太极拳,为光大中华武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太极拳诞生前中国武术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与武术实践背景下,探讨太极拳创造过程的历史轨迹,及其相应的技术形态。即本能技术的激情型武术——直接技术的简单型武术——变化技术的升华型武术——闪电战技术的精神修炼型武术——控制技术的整体型武术。  相似文献   

3.
《武当》2008,(3):32-33
《48式简化太极拳的内容特点之设计》是从创编小组当年创编后写的一个汇报材料中节选的,为了尊重历史.编者未做文词修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假大空的政治口号之外,创编是认真的严谨的,尊重了太极拳特点和普及需要,符合太极拳理法精神,对我们今天探讨传统武术发展方向、方式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理是先天的,自然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论是后天的,是言,是用,是表达意的,但是往往言不达意。陈式太极拳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理学、取象(套路和内气)、用法、变化、通等。太极是宇宙的本源,太极拳之理就是天理,人生之理。  相似文献   

5.
徐才 《体育学刊》2004,11(5):1-1
以继承、发展、健康、休闲为主题的“2003年太极拳国际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徐才、韩宁、马明达、邱丕相、胡小明、张志勇等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太极拳文化的优势与评价,当代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设,以及社会关注的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吴图南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他自幼习武,精太极,后又涉猎各家,他不但博学多才,思想豁达,而且技艺精湛,理论造诣也很高。他的武术思想涉及范围极广。1937年,仅一本十余万字的《国术概论》。就从国术之特征、提倡国术之意义、方针、目的、方法、国术原理(包括当时风行一时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少林拳、通臂拳、摔跤这六门拳术的原理、技法、史略、优长)的研究方法途径和国术的行政组织、管理、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旁及器械考证等等。嗣后,1984年又有以吴老讲授,其弟子马有清编著之方式出版《太极拳之研究》一书问世,更把吴老大半个世纪以来为太极拳科学化所作的努力,诸如太极拳的源流、特征、技法、体疗,太极拳与健康长寿,太极拳的养生与技击,太极拳运动今后之发展,吴老拳论精选以及秘不外传的杨氏小架等方方面面和盘托出。他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倡导者(参:《吴图南太极拳精髓》第225页),也是我国早期撰写《科学化国术太极拳》专著的人。七十多年前,他在《国术概论》的国术教学法中,就明确主张武术教育要从儿童作起,利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武术教学,是国术的前途发展之所在。这在今天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吴老一生致力于太极...  相似文献   

7.
在泰州国际武术交流大赛上,记者采访了“全国十大武术名师”,曾培养出了林秋萍、陈思坦、高佳敏等太极拳冠军,有着冠军教练之称的曾乃梁先生。退休以后的曾乃梁仍然活跃在武术界,不仅经常出访海外,传授太极拳,还创编出“六手太极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编太极拳套路。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种武术活动.这次就是应邀来泰州担任国际武术交流大赛总裁判长的。  相似文献   

8.
王友唐 《中华武术》2004,(10):34-35
8月,骄阳似火,灼热的阳光虽然打得玉米叶子都没了精神,但是并未阻挡住人们渴望健康的追求,近百名东岳太极拳爱好者从日本、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疆、内蒙古、海南、四川、陕西、北京、山东等地聚集在泰山脚下,参加由泰安市东岳太极拳研究会、泰安市东岳太极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泰山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庆祝东岳太极拳创编五周年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9.
杰光  杰明 《武当》2009,(2):56-57
时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1799~1872),初到京城,只以太极拳中之“云手”一式,把诸亲王府各门派的名家发放至三丈开外的网绳上,而绝不伤对方毫发?这是太极拳之内功也。凡得其太极拳之真传,功成圆满者皆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周荔裳 《中华武术》2006,(12):31-31
敬爱的孙剑云老师: 您好!今天是您的三周年忌日,您的弟子、学生以及您的朋友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来缅怀您对武术、尤其是太极拳事业所做的贡献。您作为武术界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女掌门人,不仅为孙式太极拳的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武术界树立了大武术、大太极的榜样。您跳出孙式太极拳是孙氏家庭的私有财产的桎梏,从有利于孙式太极拳发展与提高的观念出发,选择了一位非小孙氏家族的孙永田作为孙式太极拳的第三代掌门人,这种气魄和胆略非常人所能做到,为此事您所承受的压力也是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其实这种气魄正来自于您固有的高尚武德。您常说:“习武德当先,不应有门派之见,各派之形式虽不同,然其理则一也。”  相似文献   

11.
杨立志 《武当》2008,(1):30-32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两大名宗之一,素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学界少数人至今仍对武当内家武术与武当高道张三丰的关系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如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术》第九章指出:“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与王宗岳等五种说法。”但他最后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顾留馨《太极拳术》,第352—353、2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担任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根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的记载,介绍了明末武术界的“内家”、“外家”之说,对“宋之张三峰”创拳之况未置可否,认为《明史》记载了张三丰,但“没有提到他会武术”。作者最后存疑说:“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书中还介绍了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通观该书内容,侧重于少林拳的考论,而对武当武术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该书采用现代学者唐豪、顾留馨等人的考证,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第250~318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相似文献   

12.
马国相 《中华武术》2002,(10):29-29
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的功夫,就等于有体无用,就不能称之为武术,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性命双修,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技击是全面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客观的。要达到技击境界必须经过长期练功(包括内功)的锻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阐明了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富含哲理的武术拳种,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之宝,更是高雅的健身养生之术。太极拳的技击、表演和健身养生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群习练太极拳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但太极拳的内在特点和基本规律是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14.
1、传统武术的普及率不高 传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武术之根。然而,就是这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国粹,在国内学习的人数还不及我国总人口的5%,稍作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5%的学习者之中,青少年大多练习竞技武术或规定套路,中老年人主要练习24式、48式、42式竞赛太极拳套路及相应的太极剑。中国武术门派百余种,拳法不计其数,而真正在习练这些拳法的却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5.
任孝杰 《武当》2014,(7):18-20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来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还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如若不明个中奥义,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5,(8):41-41
2005年9月3日是太极拳名家、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培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一代武术大家王培生先师,终生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一生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杭东 《武当》2009,(12):6-7
武术来源于生活,并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华武术的融入,武术的彰显和光大也得益于影视作品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闰武术和中国影视作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武当内功易筋经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武当八卦太极枪之特点太极剑术功三乘(上)谁毁了我的太极拳(中)论"沾连随粘"与"松柔圆活"动而有韵静而有势--浅谈太极拳的走势与定式舍己从人是太极功夫的归究意拳摸劲训练形意五行拳绝学(歌诀)杨氏八卦掌练法与运用(二)张山与中国武术研究院合一通背拳家陈树祯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18.
张方 《精武》2009,(7):24-26
太极拳的功夫很难练到传说中的境界,人们更大的疑问是: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连练了九十多年太极的吴图南先生都说,“太极拳推而不打”,不能打,那又何以称为“拳”?在杨露禅、郝为真所在的那个年代里,甚至在阎志高的时期,太极拳都是能打的,那么今天的太极拳为何只能推而不能打人呢?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太极拳表演,还是太极拳习练,都普遍使用乐曲来进行配乐演练。现代的太极拳运动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太极拳音乐现象的出现,赋予太极拳运动以新的形式和内容,演练者的动作和音乐和谐统一,就会提高演练的质量和健身、艺术效果,使自己心情舒畅,给人以美的享受。笔者在此谈一下对太极拳音乐现象一些粗浅的体会、思  相似文献   

20.
2006年8月17日,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名太极拳爱好者会聚河南郑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陈家沟太极功夫精英赛。 这次大赛,是由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办,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郑州陈家沟太极拳馆承办的。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张振河、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婕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在简短的开幕式和武术表演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传统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新架一路、陈式56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传统陈式太极剑,以及太极推手等项目的比赛。这些参赛选手中,有七八岁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