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南北朝至《切韵》时期元、魂、痕韵同用,而其他时期除了受韵书限制之外则是元仙合韵,这个语音变化现象并非由于语言的自然发展,而是具有实际语音的依据。我们综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用韵情况,考察相关作家的祖籍及其生平经历,推证元魂痕同用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吴语区的语音反映。  相似文献   

2.
吕静《韵集》是我国早期的韵书,在韵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陆法言的《切韵》,也曾参考过《韵集》。但对这部韵书的研究,尤其是对其韵部系统的研究,一直以来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就有关这部韵书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构拟出完整的吕静《韵集》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3.
《并音连声字学集要》是一部明代韵书。该书由陶承学与毛曾在前人所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成书于嘉靖辛酉年间。这部韵书有趋向于韵图化的特点,但又不是严格按韵图方式编排,应该算是一部准韵图化的韵书。  相似文献   

4.
木拉特 《现代语文》2008,(6):118-119
中国韵书的产生始于六朝,韵书的产生与反切的出现和四声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韵书是分韵编排的字典,其编制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三国时期魏人李登编的《声类》和晋人吕静的《韵集》,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应当是中国最早的韵书。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切韵》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说它是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是这一系列韵书的定型之作,也可以说是韵书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清代最大的韵书《佩文韵府》作了评价。前一部分简要地叙述了中国韵书的发展历程,以说明《佩文韵府》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关系。后一部分评述《佩文韵府》成书的过程和基本的内容,并将其功用同《康熙字典》作了比较;最后连带介绍了《佩文韵府》的派生物,即各种小型韵书。  相似文献   

6.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7.
《切韵》系韵书主要指陆法言的《切韵》、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濂跋本唐写本、孙愐的《唐韵》、宋陈彭年等人的《广韵》、宋祁、贾昌朝等人的《集韵》、金韩道昭的《五音集韵》、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和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些韵书以陆法言的《切韵》为基础,又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它进行了修订、增补和刊谬,每一韵书对前一韵书都有所吏新,因之彼此不尽相同。总的说来,这些韵书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过程,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切韵》是南北朝韵书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文章试从规范语言学角度探讨《切韵》语音性质。从背景因素、规范意识、语音系统等方面略作考察,论证《切韵》具有语音规范性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情况,归纳出包括阴、阳、入3声19个韵部,指出明代南京作家的南曲用韵不同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其间参杂方音,体现了当时语音的特点。对比现代江淮方言,说明南京方言在明代时已经属于北方话。明朝后期随着北方话影响的减弱,吴语影响深入,造成了现在南京方言中具有吴语的前后鼻不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金泉 《家教指南》2001,(1):151-160
1989年敦煌莫高窟B59窟发现了古韵书《排字韵》二叶。此韵书不见载,与《广韵》等比勘,当为唐五代以后的韵书。《排字韵》残存二叶52行,分韵依稀106部,是《广韵》略本之一种,并以《广韵》作了校补。  相似文献   

11.
《悉昙要诀》引书保存了中古时期流传到日本的《切韵》系韵书的面貌。与今存《切韵》系韵书比较,内容有同有异。引文所据版本跟今存各本有部分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切韵》系韵书是中古音研究的核心材料,该系列韵书所承载的语音系统是“前溯上古音,后联近代音”的重要枢纽。学界对该系列韵书语音一直保有高度的研究热情,该研究领域而今已是硕果累累。文章将从音系研究、反切考察、又音研究、重纽研究等四个方面概述《切韵》系韵书语音的研究成果,从项目申报和硕博论文选题等两方面呈现其研究趋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建议,以求启迪后学,推动《切韵》系韵书语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切韵》的寒韵字有两项重要特征:1)钝/锐声母字均读圆唇的*n,2)和二等山删韵*an有别。本文从吴、闽语的文白异读分析入手,考察音类分合关系,结合汉语语音史,尝试说明:第一,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闽语的寒韵字都分别有两个层次,层次Ⅰ大体相当于南朝《切韵》的分类格局,层次Ⅱ则符合晚唐—北宋以后北方官话的特点。第二,在探讨吴、闽语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浙南吴语,北部吴语的情形有时也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切韵》图表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韵图的萌芽: 《切韵》是韵书不是音书。韵书和音书因效用不同而形式也不同。韵书的效用在于备吟诗作赋的参考,因此它只能以韵目为主。  相似文献   

15.
射字法是民间流行的一种猜字游戏,其继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的记载之后,仍然散见于明清时期各种韵书中。以明清时期五种韵书所记载的射字法为例,展示其形式多样,但本质都是对韵书韵字声、韵、调的拆分及组合。射字法不仅是古时读书人熟稔官韵韵部的好方法,同时射字游戏所使用的韵书或韵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语音面貌,因此它在语音史的研究上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原本广韵》抄本存《四库全书》,为《切韵》系韵书。此书刊刻流传经历曲折,释义亦多疏漏,校勘意义非常。本文通过将其释义与《切韵》系相关韵书比较,发现讹误表现有释义用字讹误、释义顺序颠倒、释义引文讹误、外族称名讹误。  相似文献   

17.
本分析了濮阳涞的家乡广德的方言历史及《元声韵学大成》自身的音系特征,并参证现代吴语,总结《元声韵学大成》的语音性质为:以明代吴语为基础,参照历代韵书音系并参考北方官话特征的“存雅求正”的复合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18.
《韵会定正》为明初孙吾与所作的韵书,此书久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韵》保存其部分反切。通过考证,《韵会定正》音系共29声类,其声类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二:保留全浊声类,但将大量全浊音字归入了清音;知照组声类合并,禅部分和澄相混,禅部分和船相混的情况与《洪武正韵》相似。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向来分为三科: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古音学”以研究先秦古音为内容,也可称为上古汉语语音学。“今音学”以研究《切韵》、《广韵》一系韵书为主要内容,因为这些韵书基本上代表着中古音的原貌,所以又可称之为中古汉语语音学。“等韵学”则对《切韵》、《广韵》一系韵书所用的反切加以排比,从中归纳出音韵体系,并从音理上加以说明,亦可目之为中古音系的声韵配合图表。比较起来,三音  相似文献   

20.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成书于唐朝,为《切韵》系韵书的一种,作者裴务齐生平不详。现在保存下来的本子较为完整,共有147韵,所残韵目可以补出。全书编纂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增修、丰富《切韵》;总体例、各卷体例与《切韵》系其他韵书差别很大;文字为手写体,书中保存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大量的异体字资料。全书对于异体字的说明方式很有自己的特色,在异体字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