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坤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外读者。作为教师,我更愿意把《最后一课》看作一篇生动的课堂纪实。小说记叙了普法战争期...  相似文献   

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为背景,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惨遭失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法兰西人民深怀亡国之恨。作者将这一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和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将这一场景谱写成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典范。关于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比如“侧面取景”、“以小见大”的选材艺术,比如“高度概括集中的典型化技巧”。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用比较方法挖掘和整理教材中有关篇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潜力很大,如果得当且大有作为。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送来了一首爱国主义颂歌。执教四十年的韩麦尔老师在普鲁士人铁蹄临近窗口时  相似文献   

5.
正好的作品在时代变迁中,是不会消失的。《最后一课》从胡适翻译到中国开始,近百年,就从未消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它被誉为法国短篇小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伟大在何处;它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它的代表性在哪里?难道《最后一课》仅仅是因为所反映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题材,"代表"了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本真的深爱"的作品,所以才伟大。当然不只是作品题材的伟大性,还有更伟大的是本文作为叙事  相似文献   

6.
<正>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小说创作独特魅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以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为历史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  相似文献   

10.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人初中课文。从教近十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1.
浅析《最后一课》肥东县城中学王汝汉《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一篇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每当我教授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时,思绪万千,心潮总是起伏不平。现就我的粗浅看法略谈一二.与同志们共商。一、典型题材的选择。题...  相似文献   

12.
于龙 《教育艺术》2013,(3):21-2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短篇小说,由于其成功地塑造了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等人物形象以及凸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不言而喻,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都会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但是,同样也有许多教师对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诸如郝叟老头和铁匠华西特却往往"不屑一顾",轻描淡讲,甚至弃之不理。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法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2、学习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下列词语和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4.
<正>《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此文细节描写真实,环境烘托巧妙,叙事线索清晰、取材集中,文笔简练,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了。如果按照阅读小说的一般套路去教学:理线索、画结构、析人物、品  相似文献   

15.
《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短篇小说,见于一八七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的卷首。这是作者所写的爱国主义短篇中最为优秀的一篇。它不仅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个短篇为什么具有那样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它在艺术上到底有些什么特色呢7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曾多次说到这样的话:“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1840-1897)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当时法军大败,普军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掠夺屠杀,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此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一博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都德的名作《最后一课》是表现法国人民爱国精神的正气歌。其主要特点是能够从看似平常的题材中发掘深刻思想,表现重大主题。换言之,善于通过对人物服饰、语言、行动及心理的描写,深刻反映法国人民遭受侵略和奴役的悲愤心情,表现他们反抗外侮,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为驱逐侵略者,恢复国土而斗争的坚强信念。选材典型,构思巧妙,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是以一个孩子的生动自述描写人物,表现主题的,这就更易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和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基本上可以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为主  相似文献   

18.
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尼美地方一个工厂主家庭。曾在里昂中学读书。因家庭破产,不得不辍学谋生。他曾当过小学教师,在巴黎当过私人秘书。一八七○年普法战争爆发前,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一八六六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和一八六八年出版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小东西》是他的成名之作。前者以他故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散文诗般的笔调描写了法国南部的自然景色和生活习俗;后者反映了资产阶级学校教育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普法战争时,他应征入伍,亲眼看到了祖国的战败惨象,激发了他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1、认识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以及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的关系。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认识玛蒂尔德的形象及意义,认识小说深刻的主题。──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精品,《项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得益于精巧的情节安排和成功的形象塑造,要让学生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经过初高中近20篇小说的学习,学生了解小说内容几无困难,分析、理解小说要素的能力也已基本具备。因此,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进一步分析、理解小说要素并把握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艺术鉴赏力。二、教…  相似文献   

20.
解读小说应关注叙事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最后一课》用一个孩子自述的口吻,深刻地凸显了爱国主义的情感,达到了文章主题的升华.教学中可以从儿童叙事视角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和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