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已处于崩溃前夕,而唐敬宗李湛“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诗人之赋”,它在“丽”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则”的精神,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2.
《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文赋"始于唐代,是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篇赋借古讽今,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阿房宫赋》是一篇享有盛名的赋作,学习它,需要掌握的东西当然很多,但作为一个中学生,不可能凭一两课时的教学,掌握其全部内容,所以教师精讲时,应择其重要之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从以下三方面导读。一导杜牧为什么写《阿房宫赋》。《阿房宫赋》作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  相似文献   

4.
杜牧的这篇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本文的写作缘起时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据<旧唐书>敬宗本纪载:唐敬宗李湛十七岁即继位,沉湎酒色,酷爱游猎,荒理国事.青年杜牧(当时只有23岁)在唐敬宗与秦始皇之间发现了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写作<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怀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以动人的艺术魅力将<阿房官赋>这篇不朽的散赋呈现于世,表现出一个真正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5.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进士欧阳衮(柳璟榜) 《永乐大典》引《闽中记》:“欧阳衮,字希甫,闽县人。宝历元年及第。”按《淳熙三山志》:“欧阳衮,终侍御史。”《全唐诗》:“欧阳衮,字希甫,闽人,宝历元年及第,官侍御史。”  相似文献   

6.
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描写了一个建筑宏伟、宫女众多、珍宝汇聚的阿房宫,这既是对宫殿本身的描写,更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生活的揭露,进而鲜明有力地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杜牧正是想借此影射当朝皇帝的生活,借古讽今,告诫君王:不要再大兴土木,不要再过骄奢淫逸的生活,否则就会走上秦一样被灭亡的结局。某种意义上,《阿房宫赋》可谓是给君王的谏书,是辞赋与谏书合流的力作。  相似文献   

7.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在其文赋代表作《阿房宫赋》中的描写。该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从问世近1200年来,素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赋中还有“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样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叹惋。霎时间,项羽便成为毁灭阿房宫这一文化瑰宝的罪魁祸首,落下了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8.
杜牧生于晚唐多事之秋,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他的《阿房宫赋》脱稿不久,即引起人们的重视。晚唐人冯贽所著的《云仙杂记》里,甚至说虱子也在念《阿房宫赋》。这自然是虚构,但也曲折地反映了这篇作品流传  相似文献   

9.
《阿房宫赋》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篇名赋,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每教一遍,似乎都有新解.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阿房宫赋》可谓“百教不厌”.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阿房宫在秦亡时被项羽烧毁,杜牧没有见到阿房宫,他怎么写得这样真实呢?”还有的学生说:“历史上记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而杜牧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真是言过其实,也太夸张了点.”.针对这类问题,我们通过对《阿房宫赋》的审美性与现实性的分析,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加深对作者写作目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吴武陵,中唐元和时人,以名儒、文章、史学、气节著称,两《唐书》本传记其事多有脱略,其生平行实学界鲜有人关注。今钩沉载籍,对其生平事迹作系统考索及辨析。知吴武陵本名偘,郡望濮阳,信州贵溪人。元和二年进士擢第,次年流永州。约元和十年北还,为裴度器遇,以史才直史馆。长庆初,擢户部员外郎。宝历元年,为桂管观察使李渤副使。大和元年,入为太学博士,因《阿房宫赋》荐杜牧登第。后出为韶州刺史,约大和七年因党争牵连,以赃贬潘州司户参军,八年卒。  相似文献   

11.
初逢杜牧,是在大气磅礴的《阿房宫赋》里,铿锵有力的文字里面显示的是他挽危救亡,中兴大唐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古典文学《阿房宫赋》一文。这是晚唐大文学家杜牧的指陈时政的代表作。现简析如下:按照《阿房宫赋》的内容和结构,可  相似文献   

13.
《阿房宫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一直以来,所有的语文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基本都采用(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读文本、概括主旨,而忽略了课文从人性角度总结秦朝覆灭历史教训的深刻性.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人们忽略了《阿房宫赋》中互文修辞格的使用,误读了文中的关键句,从而“矮化”了文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4.
晚唐杰出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文辞优美,意义严正,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讽喻之作。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也做过几任州刺史。他为人刚正,不肯逢迎权贵,因之仕途上很不得意,尝尽了宦海浮沉的滋味。他早年很有抱负,但到晚年逐渐消极。唐敬宗时候大造宫室,挥耗民财,追求荒淫享乐的生活,杜牧对此极为愤概,挥笔而作《阿房宫赋》,对封建帝王穷奢极欲的享乐生  相似文献   

15.
贾谊《过秦论》与杜牧《阿房宫赋》都是名家名篇,分别收入人教社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与第二册。它们在内容、形式、写作意图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地方。因此,教学《阿房宫赋》完全可以与《过秦论》作比较阅读。可以按比较提纲对《过秦论》略加复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按照提纲讨论研究,必要时候加以点拨,将《阿房宫赋》与《过秦论》一一比较。这样做,可以提高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可以温故而知新,在加深对《过秦论》认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比较迅速地认识《阿房宫赋》的思…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好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 (板书:《阿房宫赋》杜牧 )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 )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 (《古赋辨体》 )   (清朝 )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 …  相似文献   

17.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4.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5.,,如是而已。(《韩愈.师说》)6.,?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8.,;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9.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10.惟草木之零落兮,。(屈原《离骚》)11.袅袅兮秋风,。(屈原《湘水》)12.,吾将上…  相似文献   

18.
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句,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注曰:“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中学教材亦因袭此说.这样注容易使下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理解产生错觉,认为“气候”一词该理解为“天气节令”之意.其实上述解释失之于未能领会作者的深意,在此,笔者谈点看法以就教高明.一、原解释不符合《阿房宫赋》的题旨.杜牧创作《阿房宫赋》是为了揭露秦朝统治者的奢侈荒淫,借古戒今,对沉溺声色、大修宫殿的唐敬宗提出警告.如上的理解显然与作者的命意无关.  相似文献   

19.
李秋勤 《语文知识》2004,(11):29-29
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酬答他的亲密朋友白居易的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那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相似文献   

20.
文学类语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杜牧的《阿房宫赋》以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学语篇的典型特征:文学语篇借助特定体裁达成交际目的,作者借助“赋”这一语篇体裁实现劝谏的交际意图;文学语篇是作者和读者对话的产物,《阿房宫赋》彰显了双重的对话意识,对其探讨有助于把握杜牧的创作动机;前景化理论为文学语篇解读提供了动态交际视角,作者运用前景化语言增强了《阿房宫赋》“讽喻”的传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