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成为了我国全体农民群体的重要内容。然而,近些年来出现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了阻碍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阻力。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亟不可待。下文从农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作为出发点,浅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闵庆文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存在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如何对其英文名称进行翻译以及内涵边界。大部分学术论文中使用“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说法。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农业遗产,它更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也就是说,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另外,农业文化遗产也不同于世界遗产的其他类型。从概念上来看接近于文化景观遗产,不过文化景观强调遗产的地域性,而农业文化遗产则更强调对某种传统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保护,对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地域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活态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在保护上应当遵循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业协定》的规定和我国政府的承诺,我国农业支持的空间已经很小;同时近年来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呈现恶化趋势。这要求我国必须用好“绿箱”和“黄箱”政策,在农业支持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农业保护法律制度、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和信贷支持、建立农产品缓冲储备体系、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4.
袁野 《科技风》2013,(15):197-198
农业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关键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早在七十余年前,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就已开始探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他从分析农业土地资源之特性入手,进一步阐述了民国时期我国在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保护农业土地资源的措施与对策。这一思想对今天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农业技术成果必须采取有效的知识产权引导和保护。农业是弱质产业,相对于其他领域,知识产权体系更为薄弱,知识产权弱势成为制约成果转化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农业科技企事业单位在服务工作中遇到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冲突与知识产权管理混乱等问题,通过知识产权管理、申请与保护、调动知识产权再开发等措施,加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赵志强  温庆霞 《西藏科技》2001,(2):12-16,11
中国加入WTO已为期不远,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即将进一步个新阶段,但WTO也将给我国农业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进行农业保护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采取既符合WTO规则,又能保护我国农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发展设施农业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发展在现如今不仅仅依靠纯天然作业,而是更多的依赖农业设施。使用上的方便得到的效益多也是政府和农民青睐的原因之一,但是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笔者就设施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要重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自此,在持续不断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支撑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截至2020年4月,共有全球5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分布在22个国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不仅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对指导如何在未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2002年—2020年4月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成果,从可持续机制、功能与价值、威胁与挑战、动态保护途径和保护机制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①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符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逻辑框架。在现代化、城镇化等驱动力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劳动力流失、土地抛荒、传统知识和文化无人继承等压力,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及价值表达。面对这些威胁与挑战,遗产地必须探索动态保护途径,如生态农产品开发、可持续旅游开发、产业融合发展等,并建立多方参与、生态补偿、文化保护、监测评估等保护机制。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与生态可持续机制、多功能性与多重价值、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等,仍将是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外,单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复合性问题的综合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的拓展等,也将成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取得了广泛共识并延伸到农业生产系统,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议程的需要,各个国家均已构建了许多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并付诸实施,支持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并提高了他们的生计水平。本文简要概括了一种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及其背景和特点。这种综合管理途径,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以及与其相关的农业和生态知识系统,至今仍然对传统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生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重新审视。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该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当地资源条件、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体系与经过长期验证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反映了人类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关系。这些生动鲜活且不断演变进化的系统和社区,一直保持着与诸如自然、家庭、社区、历史以及对其自然环境的归属感等融为一体所具有的特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是综合管理途径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一个将农业、生态与传统社会可持续性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观点。这项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实施,以促进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并保障其继续协同发展。该项目所推动的动态保护途径将:1)在国际和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公众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认识;2)在试点国家制定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计划和政策时,将GIAHS中的全球重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作为主要内容;3)通过采用考虑到生态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促进当地社区社会政策与经济的发展;4)通过实践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推广和扩大GIAHS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了解一些他国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作用的方式方法,可对如何发挥我国各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作用,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超  周衍平 《科研管理》2021,42(5):161-169
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00-2015年植物新品种创新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品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农业开放性程度指标,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借助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开放性对区域品种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开放性对区域品种创新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两者的交互项则存在抑制性效应。进一步分区域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开放性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不同区域品种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其中,东北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品种创新具有一定阻碍作用,农业开放度及交互项的消极影响不显著;华东地区农业开放性相较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且交互项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华中地区知识产权保护与农业开放性及其两者交互项的影响效应均不显著。据此,从知识产权保护及农业开放性的角度给出提升区域品种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发展、管理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定、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②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③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④游牧与半游牧系统;⑤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⑥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⑦狩猎-采集系统。在项目准备阶段,选择了6个国家的5种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又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增加了另外两个国家的传统农业系统。这7个试点包括:秘鲁的高原农业系统,智利的岛屿农业系统,菲律宾的稻作梯田系统,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绿洲农业系统,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肯尼亚的草原游牧系统,坦桑尼亚的农林复合系统。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将利用这些GIAHS试点开发出一种基于适应性管理的保护计划,并探索该系统的经济可行性;确定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保护小型农户/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和本土社区适当的权益。 该项目所推动的动态保护途径将:①允许农民进一步改进这些在保障食物安全和人类福祉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农业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②支持政府在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进行现地保护过程中所制定的保护政策和激励机制;③承认当地社区和居民享有食物、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成就的权益;④明确对于遗传资源的现地保护与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地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途径的需要,通过强化社会-环境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农业系统的动态平衡,以确保不断适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必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的支持,要继续实施主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并在降低捉户生产经营成本上增加投入,要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要增加农业标准化、农业风险制度和保险事业的投入,要完善农产品进出口制度,大力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日喀则地区气候及农业基本情况的分析,为抗御冰雹、干旱气象自然灾害,需要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农业保护体系。该体系由区域指挥子系统、地区人影指挥部组成,工作人员由气象专业人才组成,资金由地方财政解决。该系统将增强抵御冰雹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及其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娟  闵庆文  崔明昆 《资源科学》2011,33(6):1066-1071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和原始祖先,是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是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组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野外考察中,就该流域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曾分布有我国所有的三种野生稻。近40年来,随着野生稻自然环境的破坏,其自然居群分布迅速减少,有些分布点已经绝迹或濒临灭绝。现存分布点共计31个,分散在横跨4个州、市的11个县(市)。针对野生稻的濒危现状及原因,提出如下保护建议:①加强野生稻栖息地的保护,即采用原地保护为主的方法保护现有资源;②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野生稻的保护;③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④做好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保护规划,将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列入到大坝的建设规划中,国家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野生稻保护投入机制,要求澜沧江水电企业加入到野生稻的保护行列中来。总之,作为一种珍稀的作物野生种质资源,野生稻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通过对现阶段各种典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分析比较,认为就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而言,在总体目标基本一致的前提条件下也会出现个体的差异。无论对龙头企业的利益维护还是农户的利益保护,其程度沿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的路径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方针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尽管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匮乏(人均耕地为世界1/ 3,淡水为1/ 4),农业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确立了把农业放在首位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又由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 5,满足国内粮食和农产品消费需求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在粮食供求平衡问题上,中国政府又确立了“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政策方针。 1996年以来中国连续三年粮食丰收,加上粮食净进口,出现了粮食及所有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格…  相似文献   

18.
农业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农业遗传资源的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现状,重点阐述了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两种保护形式,并从发展现代农业,保护遗传资源的角度对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包月红  赵芝俊 《科研管理》2019,40(12):163-171
摘要: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是政府保护和激励私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5-2015年间77家农业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研究了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农业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保护政策并未促进私人农业研发投入或者提高私人研发投入强度,而加计扣除政策则显著提高了私人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通过设置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的交互项,发现专利保护的增强削弱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溢入效应。本文结论验证了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政策,加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广度和强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