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贞,隐喻着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以及多子多福,家族繁盛的愿望,而新婚夫妇敬"三道茶"则表达了新人对长辈的感激。如今的白族婚礼中的茶文化几乎消失殆尽;③茶在祭祀亡灵、本主、祖先和土地神中象征祭祀对象的永恒和死而复生,及其对人们的庇护。虽然村寨中祭祀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淡化。从大罗村白族茶文化的变迁中折射出当代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丧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3.
韩汉白  崔明昆  闵庆文 《资源科学》2012,34(7):1207-1213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生态文化村。同乐村的傈僳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根据海拔差异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垂直农业系统。该系统最大程度的利用了自然资源,保证了本民族的基本生活需要。本文应用生态人类学的适应理论,利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同乐村傈僳族的垂直农业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傈僳族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体系。但随着滇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乐村傈僳族垂直农业系统和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只有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垂直农业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同步进行,走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环境知识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生态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许多原住民族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环境知识体系。本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展现了傣族传统化中以人为本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自然生态观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生态学研究反映了人类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学科发展的交叉性.文化的生态学研究既适用于对“简单村落社会”以及“细小的饮食民俗”等文化现象做出分析,也可以用于对诸如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的阐释.随着跨文化比较的深入,文化的生态学研究向着“生态系统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两个途径演进.文化的生态学研究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它有助于人们在多层次的时空上明白文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及其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娟  闵庆文  崔明昆 《资源科学》2011,33(6):1066-1071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和原始祖先,是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是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组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野外考察中,就该流域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曾分布有我国所有的三种野生稻。近40年来,随着野生稻自然环境的破坏,其自然居群分布迅速减少,有些分布点已经绝迹或濒临灭绝。现存分布点共计31个,分散在横跨4个州、市的11个县(市)。针对野生稻的濒危现状及原因,提出如下保护建议:①加强野生稻栖息地的保护,即采用原地保护为主的方法保护现有资源;②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野生稻的保护;③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④做好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保护规划,将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列入到大坝的建设规划中,国家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野生稻保护投入机制,要求澜沧江水电企业加入到野生稻的保护行列中来。总之,作为一种珍稀的作物野生种质资源,野生稻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苔藓植物分类学中的细胞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苔藓植物分类学的原理主要是建立在形态学解剖学上各不相同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这一独特的生活史基础上的。由于苔藓植物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基细胞学证据在分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苔藓植物的细胞学,尤基是细胞遗传学与其分类学的几个基本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疾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勐腊县纳卡村老年慢性疾病的田野调查,应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该村寨老年慢性疾病与生态环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了纳卡村、勐伴镇、勐腊县老年慢性疾病的排序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了纳卡村老年人对疾病的认知、求医行为以及寨神树、寺庙在老年人身心健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明演进中环境问题的生态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明的演进而存在。不同的明时期,其环境问题的表现有所不同。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依赖于生态系统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在自身明的发展中又影响甚至损害着生态系统,在这种人与环境的作用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而经济活动又是由人类的化和社会所塑造和规范的,所以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应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角度来加以探讨。“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应用化的调适作用,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明观。  相似文献   
10.
李洪潮  杨新丽  崔明昆 《资源科学》2010,32(6):1072-1076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贞,隐喻着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以及多子多福,家族繁盛的愿望,而新婚夫妇敬“三道茶”则表达了新人对长辈的感激。如今的白族婚礼中的茶文化几乎消失殆尽;③茶在祭祀亡灵、本主、祖先和土地神中象征祭祀对象的永恒和死而复生,及其对人们的庇护。虽然村寨中祭祀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淡化。从大罗村白族茶文化的变迁中折射出当代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丧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