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萌货”、“卖萌”、“萌翻了”等等与“萌”相关的词组,这一富有新意的词语与日语中的“萌え”有着深厚的渊源,虽然中日两国都使用表意文字汉字,但是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不同,“萌”在中日两国的使用也呈现出诸多区别和联系.本文通过搜集大量中日语料,对比“萌”与“萌え”的词性、词义和使用方法,试论汉语的“萌”和日语的“萌え”在使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201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的"萌"的产生和发展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同时也受着心理条件的制约。本文的研究从中日两国的"萌"与美意识的关系入手,以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萌"和"萌え"的定义及表现、与传统美意识的关系、审美心理的特征,以及"萌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感觉自己萌萌哒"一语作为泛娱乐化的表达,值得思量。周作人在《苦茶庵笑话集》序言里提到:"中国现时似乎盛行‘幽默’,这不是什么吉兆。帝俄时代一个文人说,讽刺是奴隶的言语。"流行语具有自成一体的语言符号系统,以特殊逻辑而运作。本文对"萌"、日语"萌え""萌萌哒"到微博话题"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流行趋势进行梳理,从语言学角度的语义、结构、语用视角对"感觉自己萌萌哒"一语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4.
以网络流行语"萌"为基础形成了新的词族,如"卖萌""萌妹子""呆萌",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本文根据模因论,认为"萌"可看作一个语言模因,是承载语言文化信息的最小单位,因而广为复制和传播。从"萌"作为语言模因在日语和汉语中的源义出发,阐释其意义的延伸及相关语义限制,最后分析"萌"的复制与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社会文化语用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亚群 《语文知识》2012,(3):118-119
日语中的某些新兴词语随着网络、动漫以及电子游戏等渠道涌入中国并迅速使用,"萌"便是一例,其语义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萌发",而是一个日语借词,又是一个兼类词,具有多种词性和语法功能。本文探讨"萌"的来源、用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6.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听""说"是语言交际能力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日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日语"听""说"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论述了影响日语拒绝策略的文化特征,得出日本人"甘え"的心理因素、单一民族的自然因素、等级制严格的社会结构因素这三个方面的文化特征对日语拒绝策略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卖萌日     
《家教世界》2012,(1):19
"萌"在动漫中指一种使人喜爱、欣赏、感到愉快的形象,现广泛流行于网络,可以简单解释为可爱,经常被网友用来形容让人感到可爱到不行的人、事、物,"卖萌"是指刻意做出"萌"的样子来讨好观众。10月10日,网友将"十月十日"拼成了一个"萌"字:两个"十"并排组成"艹",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有不少形式名词,如"こと""もの""の"等,是日语中特有的一个成分。在日语中,形式名词也称不完全名词或形式体言,是相对实质名词而言的,日语中常见的形式名词主要有有"こと""もの""の""ところ""わけ""はず""ため""とおり"等。形式名词在句中主要是起语法作用,没有或很少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因此,在日译汉中,如何对形式名词作出恰当的处理,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侧重从形式名词的特点出发,以"こと""もの""の"为中心,针对日译汉过程中遇到的形式名词,通过实例来详细分析形式名词翻译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4年十大流行语","顶层设计"位居榜首,"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你懂的""断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萌萌哒"入选,而关注度较高的词语"任性""森么愁森么怨""也是蛮拼的"等未上榜。《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介  相似文献   

11.
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是中上级日语教育的必学语法,但对其习得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的意义,接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集中考察习得状况。最后得出结论:日语水平与日语复合格助词习得有关联性,且日语水平越高掌握情况越好。  相似文献   

12.
正一、日语语言特性日语由表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和表意文字的汉字组成。平假名和片假名是9世纪基于中国汉字演化而来,表意文字的汉字是5世纪从中国传入。从图1中可以看到,由汉字的偏旁部首逐渐演变成了片假名,由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渐演变成了平假名。例如,在下面一句话中,私は、大学でマクロ経済を勉強しました。(我在大学学习了宏观经济学课程。)其中,"私""大学""経済""勉強"是汉字,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经过十年课改之后,大致形成了一套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为主题词的改革话语,为建构新型的教学关系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少教多学"是一种有效教学理念,"先学后教"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是一种教学活动逻辑,"教学合一"是一种教学协同意识,"教学相长"是一种教师职业境界。  相似文献   

14.
语言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激活了年轻人的语言天赋,他们在使用网络进行聊天、表达观点时,创造了一种诙谐、时尚而个性洋溢的网络用语,"萌""脑残""不作不死"等网络用语频繁出现。由于中国网络用语中大量词汇来自日本,本文就从造词法的角度对比中日两国网络用语的形成机制,分析两国网络用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的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浩瀚的词汇中,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都有很多表人的名词。比如,日语中有"歌手""経営者""持ち主""登山客"等,汉语中有"科学家""记者""胖子""烟民"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也在默默地变化,中日两国每年都会出现了大量新的词汇,特别是在新媒体中流传的语言,比如日语中的"プロい",汉语中的"粉丝"等。汉语学界对于汉语指人名词的研究比较多,日本学界对于日语指人名词的研究也不少,指人名词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却不多,从国内学术网站上搜查发现,对指人名词进行对比研究的大都集中在汉韩对比、汉俄对比,从日本学术网站搜查发现,对指人名词的研究集中在日英对比上,其代表是日本学者影山太郎的《形態論と意味》《名詞の意味と構文》著作中提及了指人名词、动作主名词的语义。笔者试图通过"—者"的指人名词的日汉对比,来丰富动作主名词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考试与招生》2020,(1):45-45
2019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9"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自开启后,陆续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活动期间,共收到网友推荐字词数千条,总关注量超过3.5亿。最终,"稳""我和我的祖国""难""贸易摩擦"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拟在梳理近年来在日语学界对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及习得研究的研究特点与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为今后日语学界在研究格助词"で""に""を"的语义结构以及习得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得出在今后进行关于日语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研究上,可以使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收集大量的口语语料进行分析,并与书面语语料进行对比,探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三者习得顺序是否存在差异,从而整体性分析表达场所意义的格助词"で""に""を"的习得顺序以及偏误类型。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8,(10):92-93
本文以身体词汇的惯用句为研究对象,从对比研究的角度分析中日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异同。主要从身体部位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入手,列举与"头""胸""腹""肩"相关的身体部位惯用句和"气愤""惊恐""悲伤""喜悦"情感的表达来比较两者的异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中国日语学习者通过语言层面的异同窥视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异同,并且能为日语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条件句表达范畴是人类日常会话表现中的基本表达范畴之一,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日语中的条件句表达范畴同其他语言不同,拥有"と""たら""ば""なら"四种类意表达句式,在分别拥有各自独特的语义用法的同时,又拥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使学习者难以熟练掌握。本文主要以学习日语专业的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调查日语学习过程中条件句表达范畴中的"と""たら""ば""なら"的习得情况并分析条件句表达范畴的习得率以及习得顺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习者在涉及到动词变形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困惑,其实动词变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旦掌握变形技巧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日语动词在形式上分为四种:一段动词、サ变动词、カ变动词和五段动词。日语动词在形式上分为四种:一段动词、サ变动词、カ变动词和五段动词。五段动词变形的捷径是将あ、い、う、え、お五个元音跟五根手指关联,进行五指"变形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