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海经》篇目是《山海经》传统研究三大难题之一,刘歆《山海经》篇目又是争论的焦点。在回顾《山海经》篇目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论证:刘歆所称“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乃刘氏等人校编《山海经》时参阅过的材料之篇数,计《山经》材料5篇,海外海内经材料20篇,大荒海内经材料7篇;刘氏所称“今定为十八篇”乃定本之篇数,计《山经》5篇,海外海内8篇,大荒海内5篇;《汉书·艺文志》所称《山海经》“十三篇”当指《山经》5篇和海外海内经8篇。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最重要的典籍文献之一,记录着先秦中华民族的生存信息和文明历程。《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岐变,现存版本《山海经》十八卷的《大荒四经》的排序位置错排在《海内四经》和《海内经》之间,其原排序应该依次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经》。恢复《山海经》十八卷的原排序,有利于我们今天深入、准确诠释、解读中华宝典《山海经》记录的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发展的珍贵信息。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流传史上的"暂显于汉"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与其魏晋时的"寝废"状态形成了明显对比。《山海经》之"暂显于汉",主要决定于两汉以其为内容可信的地理典籍。两汉与西域交流、谶纬之学兴盛等时代因素也为《山海经》在当时广泛传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刘歆的校订对于扩大《山海经》在两汉传播亦有贡献。  相似文献   

4.
《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原文如下: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另外,在《大荒北经》中也有记载。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夸父是巨人种族夸父族中的一员;这个种族的国家夸父国,是一个巨人的国度。这位伟丈夫的形象非同寻常:他的两只耳朵  相似文献   

5.
变形,作为文学主题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类,在中国古代原始神话中渊源已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山海经》中。《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之渊府",是"古今记异之祖"与"古今语怪之祖",它通过人与异类动态互变神话的叙述,构筑起神奇旖旎的变形叙事世界。纵览《山海经》,关涉动态图腾型变形的神话居于变形叙事主题的核心地位,其生成最大程度的借助了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力量,以神话为叙事事体,叙述人与图腾之间形态互变的故事。依据人类与图腾相互变形的动态特性及表现方式,《山海经》中的动态图腾型变形叙事可精炼动物图腾型、植物图腾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在一片开发祖国中西部地区声中 ,可曾想到四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时代 ,这个中西部地区 ,就曾有过相对的繁荣。由繁荣到滞后 ,由滞后到繁荣 ,这是历史的必然。《山海经》从祖国中部说起《山海经第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 ,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 ,临于四海之上……丽麂之水出焉 ,而流注于海。”《南山经》居于《山海经》十八篇之首 ,是第一篇 ,南山经、意为南岭山脉 ,招摇之山、在今湖南郴州地区 ,今名桂山 ;此西海即今洞庭湖 ;丽麂之水 ,后称丽水 ,今称耒水。《山海经》为什么从今湖南南部地区说起 ,这显然与舜在该地区活动的传说有关…  相似文献   

7.
东君,即日神。楚国地方习惯称日神为东君,可能有所本。《汉书·郊祀志》有“东君云中君”,可见其他地区祭神时仍袭用楚俗的旧名。“君”,在古代一般是对男子的称呼。《九歌》中的云中君、湘君都是男神,东君也不例外,当由助祭男巫饰演。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日神东君名叫羲和,太阳东升便是由羲和驾着马车送上去的。而《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羲和竟是女性,是太阳的母亲: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显然,这里的羲和是女子,是生日者。《山海经·大荒东经》云: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于乌。  相似文献   

8.
崦嵫山为神话中日所没入之名山。中古以来,学者多从《十道志》之说,以为其在甘肃东部的天水市西南,而《山海经》记载崦嵫山在鸟鼠山以西。通过对一系列山名、出产、水道、邻地与方位的比较,发现位于河西走廊山丹县的大黄山即《经》文的大荒之山,而其旧称焉支山即《经》文的崦嵫山,四名均指一山  相似文献   

9.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几个著名神话之一,产生于今河南省灵宝县一带。关于《夸父逐日》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一书。在《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中,有两篇互为补充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启生活在“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看来启的地理环境是两面有水,一面临沙,可见此处是经常风雨不调的(《楚辞与神话》虽然忽略了这一点)。他珥蛇乘龙,蛇、龙都与风雨有关,因而萧兵教授说启是晴雨之神应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的篇目问题颇为复杂,历代著录多有不同,自清代开始,学者们为此聚讼不已。本文对古本32篇的问题、13篇和18篇的问题、《大荒经》以下逸在外的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2.
运用汉字排序字符对《山海经》篇章、段落进行统一的排序编号。《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和西周时期《海内四经》、东周时期《海内经》合辑而成。在数千年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山海经》一书内容的许多文字、段落都出现了错讹,其中尤以《海内四经》文字、段落的错讹为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山海经》,长期研究《山海经》并出版有多部《山海经》专著的学者,特意撰写了《海内南经校正版》、《海内西经校正版》、《海内东经校正版》。  相似文献   

13.
俄藏敦煌文献收录《黄帝明堂经》碎片五个.该文将五个残片进行了缀合整理,并将缀合后的写卷与传世医籍《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以及今人黄龙祥辑校本《黄帝明堂经辑校》对勘,就写卷与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肯定了写卷作为《黄帝明堂经》早期传之一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归藏》研究史上的两个根本欠缺是从来没意识到"归"与"藏"之异,没意识到八卦与帝的关系。"归"向本原,"藏"在休整。"藏"象在"坤以藏之","归"象应该在帝,帝以归之,《归藏》体系居首的应该是"帝-坤"体。论据:一是《周易·说卦》里"坤以藏之"与"帝"是连文关系;二是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所谓坤卦的繇辞;三是震卦附带帝象;四是《归藏·郑母经》之"郑(鄭)"古多简写为"奠",《祭统》里代指"帝"(郑州即帝州、中州),"母"象在坤,"郑母"当指示"帝母"、"帝坤"。解释了现有视野里有的旁证资料的难解之谜。《归藏》体现的帝本宇宙观在上古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了解《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对理解这篇骈文的思想内涵很有必要。本文拟就《滕王阁序》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简要介绍,期于学习此文有助。一、天文地理“天柱高而北辰远。”“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云,所谓天柱。”(《神异经·中荒经》)“北辰”即北斗星。古人认为,北斗星居其所是人君居明堂之象。文  相似文献   

16.
吕调阳《五藏山经传》、《海内经附传》发展了《山海经》非全经注本体例,其历史背景为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和《山海经》地理书说的长期秉持。  相似文献   

17.
李华 《语文天地》2016,(4):75-76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櫆提出的,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类学中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结合跨文化行为中的概念,深入挖掘《山海经》一书蕴涵的文化差异,进一步分析由差异导致的刻板印象,并结合《山海经——大荒经》来探讨造成这种刻板印象的地理原因,最后动态地论述了在刻板印象下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状态,得出文化在曲解和误会中渐进融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与《大荒经》是同一内容的书,是《大荒经》的简化版,两者具有按顺序对照的可能性。通过将《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的条目逐一排列对照,可以发现《海外西经》中的“形天”与《大荒西经》的“夏耕之尸”相互对应,因而著名的形天神语原型是成汤伐夏桀的现实历史。  相似文献   

20.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中篇小说,具有丰厚的象征和隐喻色彩。"惟妙惟肖的爱情"之题名至少有三重含义:一是象征爱情的"惟妙惟肖",即虚假性;二是喻指"爱情"背后蕴含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三是喻指时代的"惟妙惟肖"。象征和隐喻既是内容与题旨,也是小说结构所要表达的目的之一。题旨与结构的融合互动,推动作品多层主旨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