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吕云芸 《华章》2007,(4):156-157
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人民要求改善环境的需求增加、环境容量有限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等环境挑战,我国政府和能源生产、消费部门,必须积极面对这些挑战,制定相应的综合性政策,引导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现状,然后从不同层面剖析了我国能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提出能源政策在环境保护上的缺陷是根本原因并对此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探讨了环境保护视角下的能源一环境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2.
山西的能源环境主要是在能源的开发和加工转化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本文简要用法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山西能源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实现山西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环境小康是在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在环境方面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发展的要求,生物质能源是实现环境小康必经之路。本文介绍了环境小康的一系列指标,指出了生物质能源对环境小康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目前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龙海市生物质能源丰富,但消耗大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规模养殖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既浪费了生物质资源,又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和水体;落后的用能方式也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有效对策。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标:培养能够把资源、能源与环境作为整体加以综合考虑与把握,主动思考资源与能源问题,并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而能够采取负责任行为的人才,这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内容:一是社会科学学科。(1)地理部分。理解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性质和特征。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6.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经济社会发展对材料的需求是广泛而迫切的。国内支柱产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应对能源问题和挑战需要开发能源装备用结构材料和能源储存及转换材料,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环境友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有太多的污染和能源耗费现象,利用能源采集器可以吸收再生的绿色能源,如光能、风能、雷电能等,并转化成汽车、家电等人类必须品使用的能源,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能源是现代工业的支柱 ,是国民经济的“粮食”。近代以来 ,人们开发利用的能源 ,主要是石油、煤和天然气等非可再生的矿物能源。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采 ,当前 ,矿物能源日趋枯竭 ,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为解决能源危机 ,世界各国均已投入到研究开发新能源的热潮中。主要表现是 :1 开发生物质能源能源专家们认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 ,是目前世界能源结构进行战略性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日益枯竭和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 ,人们希望用新的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来取代。生物质能源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所谓生物质 …  相似文献   

9.
水泥工业是以消耗大量的天然资源和能源为代价,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泥工业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水泥工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是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解读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能源与环境双约束下,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胜利油田通过构建"351"能源管控体系,搭建以开发能耗监控、预警报警、能效评价、能效优化、统计考核5个模块为主要内容的能源管控中心,加强全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能源供给和城市环境问题,本文运用所涉及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城市理论,阐明了能源与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加强城市能源与环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决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2012,(Z3):46
新能源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电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  相似文献   

13.
王军 《中学教学参考》2011,(32):122-122
环境问题一直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过量采用能源不仅造成了化石能源的匮乏,也严重污染了环境,白色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每个词都让我们触目惊心,笔者带着研究命题走向的观点,对2010年中考试题中的环境和能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在2016年6月14日正式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5年,基金委将重点支持与"绿色"(以环保为代表)和"蓝色"(以海洋、能源能为代表)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由于岩土地基是大多数环保和能源相关活动(如城市废弃物的填埋和覆盖、液岩气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安全开采)的最终承载者,岩土工程师和环保、能源相关领域的学者在过去的30年里紧密合作,以应对人类在这两大领域所面对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催生了两个重要的交叉学科,即环境岩土和能源岩土。可以预见,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问题的日益凸显,针对环境岩土和能源岩土的深入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以此为背景,香港科技大学主办了"第一届环境岩土和能源岩土国际会议(Ge Ge2015)",旨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探讨以岩土工程科学问题为载体的环境、能源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河海大学、重庆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协办,并得到了香港岩土工程学会、香港工程师协会岩土分会以及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下属两大技术委员会(TC215环境岩土和TC308能源岩土)的联合支持。参会人员包括多位外籍院士、"朗肯"讲座人、"太沙基"讲座人以及环境岩土和能源岩土领域的国内外优秀学者。为了分享此次国际会议的成果,会务组筛选了部分优秀的会议论文摘要,并邀请相关作者撰写成全文。经过国际同行专家的评审,最终8篇文章入选本期特刊。第二届和第三届环境岩土和能源岩土国际会议(Ge Ge2017和Ge Ge2019)将分别在浙江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举行,继续探讨相关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能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对于缓解能源的约束和环境的压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障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1.改善建筑热环境,必须使用能源.只有合理使用和节约使用能源,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改善建筑热环境与建筑节能相结合,才能既使改善建筑热环境有能源的支持而成为可能,又不致造成更加严重的浪费,做到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能源教育,逐步提高中学生环境素养,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正重塑能源,创造一条"经济—环境双赢"的新型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在世界各国面临的能源问题中,中国的能源问题可能是最复杂、最费思索的。能源是发展的基础,科学地制定我国能源的发展战略,在战略的指导下制定规划,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国家能源委员会通过的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  相似文献   

19.
秦明 《求学》2001,(5):23-23
经济要发展,能源必须先行,能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转换和利用已成为融合计算机、材料、生命、环境、航天航空技术、自动化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综合、高技术科学,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能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是按人均资源占有量计算,我们国家又是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和环境)之一,节约能源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历行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我们经济建设和办一切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