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具体勾画并分析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教育改革举措,从而表明,这些举措有着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即为了探索如何构建适应新中国新闻教育的模式和路径.就探索本身看,显然是因应当时整个中国情势,但就其改革举措本身,明显带有复旦的特色,与当时担任系主任的王中有着极大的关系.复旦新闻系1956年的改革,既是中国新闻教育的一个历史缩影,同时也为中国新闻教育后续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据资料载,中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有四十多种说法。有人同意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说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更准确些;还有人把这两种说法归纳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变动的重要事实报道”,这样说对吗?目前,新闻是否有权威定义?  相似文献   

3.
素有“新闻改革理论家”之称的王中教授已年届80。4月24日上海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和王中的老同事、弟子代表共150余人,云集复旦大学5102演讲厅,祝贺他从事新闻工作55周年暨80寿辰,并举行新闻改革理论研讨会。“新闻改革理论家”坐着轮椅出场当头戴深色便帽、身着崭新夹克衫的王中教授坐着轮椅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掌声雷动;王中教授也高兴地挥舞着女学生献给他的鲜花,向众人致意! 新任中宣部副部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龚心瀚紧紧握住王中教授的手,亲切地向老师问好! 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教授向王中教授赠送了  相似文献   

4.
各位前辈、各位老同学、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贺王中同志从事新闻工作55周年暨80寿辰,并且重温他的新闻观点,研究他的新闻学术思想。这不仅表达了在座各位对于王中同志的尊敬和爱护,也体现了在座各位对复旦新闻学院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新闻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衷心感谢各位的光临。王中同志原来姓单,名(责力),山东高密县人,1914年出生,1935年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名王中,在东北军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940年转移到山东抗日根  相似文献   

5.
我没有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过 书,也没有聆听过王中先生的授课,但他确确实实是我的老师,他是长我20岁的忘年交。 这段经历,这段历史要追溯到“沉重的1957年”。 主持王中的一次报告 50年代初,刚满20岁的我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先是编辑、记者,后来当报社总编办公室秘书,主编《新闻业务》刊物,研究和探讨新闻学理论。1956年春天,王中先生带领一批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讲师和学生在山东《大众日报》考察后,来江苏《新华日报》考察。领导上要我接待,并主持了一次由王中教授主讲的“新闻改革”的报告。当时他从共产…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1)
何微先生是中国当代新闻学理论巨擘,是与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王中先生、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甘惜分先生等齐名的新闻思想家。他有着早年接受史学教育的深厚根底,有着数十年的新闻工作实践,有着参加革命斗争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军事辩证法的积累,有...  相似文献   

7.
想不到,轮椅上这位衣着朴素的干瘦老头,就是当年反右时鼎鼎大名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家”王中。几十年风风雨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一次次提出并坚持自己屡遭批判的新闻学术观点?是深刻犀利的睿智之思,还是直面人生的勇气和魄力? “对真理的坚信。”72岁的王中教授挥动着他那瘦瘦的右手,久病初愈的他,声音略弱,却仿佛充满了力量。采访就这样开始了。这是1986年10月22日晚,在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代表和南京新闻大学生联谊会上。点上一支烟,王老理了理记忆的思绪……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随军南下的王中作为上海市军管会的工作人员,参加接管上海新闻单位的工作。第二年,复旦大学负责  相似文献   

8.
四月二十四日,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报告厅内春意盎然。素有“新闻改革理论家”之称的王中教授已年届八十,前来向他祝寿并参加新闻理论研讨会的有上海新闻界的知名人士、复旦大学党政领导、原华东新闻学院的部分老同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历届毕业生代表以及在校的全体师生。近二百人济济一堂,其乐融融。当头戴深色便帽、身穿崭新夹克衫的王中教授坐着轮椅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场掌声雷动,王中教授也高兴地挥舞着女学生献给他的鲜花,向众人致意!新任中宣部副部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龚心瀚紧紧握住王中教授的手,俯身亲切地向老师问好!  相似文献   

9.
在一九五七年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猖狂进攻中,前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撤底暴露了他的资产阶级右派新闻"理论家"的面貌.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反动理论,集新闻界资产阶级右派反动观点之大成.王中的新闻学"理论"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抄袭,包括其一切主要点.这些反动理论过去在我国会广泛流传,美帝国主义的"新闻教育家"甚至直接来作过这种传播工作,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流毒至今,仍未根除.去年在王中身上借尸还魂之后,穿上了中国社会特点的外衣,加上了马克思主义辞句的装饰,因而又迷惑了一些人.但也正因此,从  相似文献   

10.
值复旦大学新闻系建系80年之际,我们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方教授从事新闻史研究和教学工作近60年,他不仅以学者,也以过来人的身份,亲谈中国新闻教育的历史往事和复旦新闻教育的光辉岁月.在他的口中,往事栩栩如生,震动心灵.  相似文献   

11.
王中 《新闻窗》2005,(1):49-49
1980年11月14日,贵州日报《文摘》出第一期试刊,至年底共出7期。当时参与《文摘》工作的王保民同志,把这几期试刊通过邮寄,向我国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求教,请他给予指点。他很快回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见解,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对办好《文摘》还是有帮助的。王中教授已于1994年病逝。刚刚过去的2004年,适逢其诞辰90周年、逝世10周年,现发表此信,作为本刊对这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的怀念。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2.
中共党员、我国著名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复旦大学分校校长、民盟上海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闻大学》首任主编、博士生导师王中教授,于1994年10月8日下午3时50分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 王中同志原名单勣,笔名张德功,生于1914年6月17日,山东省高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王中教授不幸于1994年10月8日病逝。他生前的新闻学研究对我国的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有重大影响。1993年,为祝贺他的80寿辰,本刊(93/秋)曾刊出《王中教授新闻学论点集粹》向读者作了介绍。本期,我们请余家宏、丁淦林两位教授对王中从事新闻学研究的经过与贡献作了翔实的回顾,并以此表达我们对王中教授的沉痛悼念。  相似文献   

14.
缅怀名记者、名教授赵敏恒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恒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驰名世界的中国记者,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著名教授。有人称誉他:“浑身是消息”;也有人说他是“大事记式的新闻记者!”今年是他去世卅五周年,特撰此文以志纪念。 赵敏恒生于1904年,南京人。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堂,曾获英语演讲比赛冠军,与孙立人、梁实秋、吴国桢、章汉夫、罗隆基等同学。十九岁时,就曾给北京《英文快报》翻译中国小说。1923年毕业,即官费赴美留学。英文名Thomas Chao入科罗拉多大学,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查士尔文选等课程。不久,转入米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威廉博士指导下,学习新闻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代报纸商品性的论争 1956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的见解,使新闻界大为震动。他指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作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的。”又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这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明白,今天看来理由也很充足,所以那时许多学生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拥护他的见解。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涉世颇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干部则持怀疑、反对态度。因为一提到”商品”,人们马上联想到做生意、追求利润。王中教授提出的报纸是商品的见解,原是从西方新闻学中引进的,以“商品”这一概念来表述报纸的属性,就当时的经济体制而言,使用得并不贴切。在五十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产品分配没有商品交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就如同提到北京大学,我们立刻会想起蔡元培,说起复旦大学,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马相伯、李登辉、于右任等知名校友,却似乎很难将蔡元培这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泰斗与复旦联系起来. 其实,在复旦还没有创办的1902年,蔡元培就已主动拜震旦和复旦的创始人马相伯为师学习拉丁文了.马相伯在晚年带有个人回忆录性质的口述史料<一日一谈>中,其中有一篇<蔡孑民先生与二十四个学生学拉丁文>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人物介绍     
陈桂兰(1944年生)江苏如东人。1968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后历任合肥晚报记者、编辑,合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总编,合肥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复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等职,兼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等职。曾采编新闻稿件数百万字,获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二等奖、电视好  相似文献   

18.
正望道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莫过于《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本的首译者。然而先生不只是中共建党的参与者,望老自1920年走上复旦讲台至逝世,在复旦任教50年,其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他是奠定中国现代修辞学基础的卓越学者,更是师生心中屹立的精神丰碑。然而先生也不只是心怀仁爱的教育家,在儿子陈振新教授的眼里,父亲用自己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言传身教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于1929年,今年是它的60周年纪念。为推动新闻教育改革,复旦新闻学院拟于“系庆”之际,组织一次新闻教育改革的研讨会。本刊将陆续发表有关新闻教育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复旦大学新闻系成立于1929年,今年是它的60周年纪念。为推动新闻教育改革,复旦新闻学院拟于“系庆”之际,组织一次新闻教育改革的研讨会。本刊将陆续发表有关新闻教育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