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文书,它与"移、露布、难"等几种古代文体有紧密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檄"与"移""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檄"与"露布"都属于公开性军事公文,但二者无论是写作目的、写作内容还是写作风格都不相同;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经游志诚、傅刚等人的考证,应从"檄"中独立出来,单列为"难"体。  相似文献   

2.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3.
论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不仅是西汉一代辞宗,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司马相如的人生充满传奇,佳人配才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历史以为美谈;《子虚》、《上林》两赋是司马相如赋的代表作,也是汉赋的极品;司马相如出使巴蜀通西夷,在政治活动中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产生了《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两篇流传千古的政论文。司马相如为史学大家司马迁所宗仰,在《史记》中特为之立大传,收载他的文学作品,给予崇高评价。但司马迁之后,历来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偏离正轨,毁多誉少。  相似文献   

4.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其文体特点、写作特色等问题古人间或论及,但不够深入准确。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加深对《喻巴蜀檄》写作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散文名篇,《史记》、《汉书》、《文选》均载录,但文字并不完全一致。《史记》、《汉书》、《文选》各注本、近年出版的《司马相如集校注》也大都提到《喻巴蜀檄》诸本文字间或有异,但并未对歧异处全部加以解释,甚或解释有误,乃至有未提及其歧异处。本文即对《史记》、《汉书》、《文选》所载《喻巴蜀檄》进行校读以及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司马相如的当代研究中,至今尚未发现以《难蜀父老赋》为独立研究客体的论文,以尊重司马相如及《难蜀父老赋》"原生态"的理念和方法研读此赋,可见其不是军书,胜似军书的气骨和风采,集中体现了军书"事昭"、"理辨"、"气盛"、"辞断"的核心特征,具备了"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的3个写作要领,这"有移檄之骨"的魅力之"髓"正是作者无己的胸怀。  相似文献   

7.
檄文作为一种公文体式在我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和最为著名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这两篇文章试分析檄文在汉初至三国以后时期的发展演变和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期先后两次出使巴蜀,作《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准确地宣示了汉王朝的旨意,对开发西南夷作了政策上和理论上的阐述,安定了民心,取得了开发西南夷的成功,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同时对汉王朝经营西南地区,开通南丝绸之路也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选》单独设置檄类,显示出编纂者对檄体独立地位的认可.其中对汉、三国时期四篇檄文的收录,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编纂者的意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作为早期檄文的代表,文体功能以晓喻为主.三国时期的檄文,其内容侧重于叙述兵革之事,呈现出事昭理辨、气盛辞断的行文风格.由汉魏三国檄文文体功能的演变,可以看出《文选》编纂者推崇的是文质相参、辞切事明的檄文.  相似文献   

10.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名篇,论者甚多,但多是从研究<史记>、<汉书>的角度注解一些具体问题,而作为独立对象的综合研究很少,对其具体史实、地位、影响等问题则仍然不够清楚.<喻巴蜀檄>应于西汉元光五年夏季作于成都,是一篇檄文.通过对这篇檄文的考证,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檄文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2.
《心雕龙》以《体性》为核心构建了精深完备的学风格理论,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创作主体的性情决定的。并结合学创作实际将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开后世风格类型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作家的文学主张与他的创作实践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曹丕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曹丕的《典论·论文》虽然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但仍属于传统的儒家政教文学观。可以这样说,他在理论上推崇汉音与儒学道统,在创作上却能突破其矩短,表现出魏响的特色来。《论文》是作为拥有政治话语权的曹丕消弭人际矛盾、表达政治诉求与人生期望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碑”列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与同属祭文的诔相区别。承载着文章的“碑”同时也是实物,能否看作文体,后世一直存在着争论。东汉蔡邕在碑文方面的杰出表现确立了这一文体的地位,谀墓的文风也反映他的人品上的缺陷,华而不实的碑文因此完成了纪念逝者到美文的功能转变,人们关注的焦点由墓主转向作者。中国古代文人知识结构的泛文学化致使审美性向所有文字领域渗透,致使几乎所有的应用文体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包括“碑”这样的准文体。  相似文献   

15.
风格是文章家成熟的标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是形成文章风格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章的风格不仅体现在内容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形式方面.只有加强作者多方面的修养,才能形成独特新颖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16.
创作名家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另类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虽然少而零星,但自成一体,特色鲜明。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仿若一曲优雅抒情的浅吟低唱,那他的文学批评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一改往日的徐徐而歌,幻化为一个舞者,外露、放肆而又个性张扬。文章主要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进行考察:一是归纳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三个主要特色,即感兴、忧患与独见;二是分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不足,并解释其文学批评优劣的共生关系;三是探讨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价值,肯定其文学批评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尽管现今我国的文学阅读学还不是很完善,但龙协涛教授的新著《文学阅读学》的出版却向人们透露出一种信息:文学阅读学正以全新的面貌、系统的理论和多方面的实践努力在往新的发展阶段迈进。龙协涛教授多年以来一直从事文学阅读学研究,而其新著则更是立足于学术前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努力把中国传统的命题、范畴激活、更新,与西方的理论实现有效的汇通和转换,引证丰富翔实,辨析透彻精到,文笔清秀朴实、清通优美,熔中西文论于一炉,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18.
夏竦"出入荣华四十余年",虽"为人无足取",但博文好学,在文学方面颇有一定的成就。他诗词文皆擅,作为后期西昆派诗人,其文论较为丰富,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夏竦的文学思想对前期昆派有承有变,充分反映了后期西昆派诗人在诗风转换期的发展变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颇有自己的个性。夏竦诗与其他昆体诗人的诗歌多缺少主观情感,思想内容单调、贫乏相比,他还具有托意委婉之作,微语中藏有讽刺,或寄予寓意,富有哲理。其诗风具有多面性,既有西昆浓艳之风,也有清丽、气势开阔之作。总言之,对夏竦诗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后期西昆派的性质、作用,更为清晰地描绘北宋诗坛由"唐音"向"宋调"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的早期小说特别注重文体 ,对话体和戏剧体成为契诃夫独特的叙事方式。契诃夫小说与戏剧的联系 ,还表现在情节和叙事结构上的戏剧化 ,尽力追求文本的戏剧效果。契诃夫的中后期小说更重视叙述视角的转换 ,常常呈现出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相互交叉的复杂的叙事格局。在时空观上 ,契诃夫时而淡化时空 ,时而又严守时序 ,显示了叙事风格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来,王春林的文学批评差不多伴随了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全过程。在量的积累上,他的批评逐渐显示出了清晰而鲜明的风格,“作品论”中的“细读”品格体现的别样的批评理念,既寄存着他个人的文学理想,也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主义”批评的反照镜子。尤其他为新世纪长篇小说立“史”的尝试,从实践的层面,可能给“重写文学史”之后的再重写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