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点赏析《蚂蚁》就主题意义而言大概属于哲理(寓意)类。赏析之前,为什么要讨论它的类型问题呢?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都有“教谕”功能,而我们常见的读解思路总愿意首先抓住作品主题的这一点不放,其它的因素却恰恰被忽视;二是,合理的分类,它更便于在审美层面上理解作品的个性,能于瞬间抓住作家所最用力表达的那个“点”,这或许对于读者的启迪更为具体而深入。欣赏《蚂蚁》,首先是主题上的寓意性。即作家通过蚂蚁搬运一只死去的蜜蜂,而最终“成功”的事,隐喻人类在奔向自己成功的路上之所以不得圆满或者不尽圆满的种种托…  相似文献   
2.
虚拟人生     
人的弱点,是目光那样短浅;总也无法见到: 人外之人,天外之天! 阳光烦人地闪耀着,我不耐烦地翻个身,又沉沉睡去。再次醒来时,一看,天啊!7:15! 几口饭下肚,我迅速向学校跑去,一头闯进教室,掏出书本,开始装腔作势。平淡乏味的校园生活才算正式开始。随着“上课”、“下课”这样毫无意义的话重复十次,一天的校园生活就结束了。 回到家中,惟一能引起我兴趣的就是电脑,其实电脑游戏才是我的真爱。漫不经心却又迅速地吃完饭,我跑到电脑前,启动了新游戏《虚拟人生》。 早上,吃罢早饭,走在街上,准备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文学“个人”对世界的进入方式。小说、诗歌在“个人化”表达上自然有它自己独到的地方,但因文体的局限毕竟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尴尬。正因散文能“直抒胸臆”,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痛快淋漓。按照时间顺序,“身体”在文学中的起起伏伏无疑是19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余秋雨、刘亮程、南帆的散文在主题的意义上可看作是“身体”处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过程,同时文学介入现实的有效性也得以不断地深入。这应该是散文最具现实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离世后的王小波,可谓享尽哀荣。这样的情况,对一个生前基本不受文坛待见的创作者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这个不公平,直接导致后来王小波的读者对其为文坎坷经历的误解,总以为王小波一出道就是顺利的,一出道就被主流价值观所拥抱的。本文通过还原普通作者的生前王小波,意在强调耐心而真挚的文学和思想发展的艰辛过程,不要以此而误导文学或思想表达的轻佻和顺利。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家王彬彬成名比较早,研究现当代文学,或者研究鲁迅、五四知识分子,他都很出色.也都有相关论著行世。但他作为批评家,最引人注目、最深得人心的似乎还是关于时代和社会问题的批评.这一点恰好与他文咩研究中的“心理人格论”方法相统一,一些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作品.经他一观照,就有了暴露真相的感觉。其实创作心理、创作意图等并不是新式方法.那么,王彬彬为什么能做得如此有新意呢?这是不是和他“不做职业批评家”的心态有关?也是不是与他常常客串杂文创作有关?这些既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王彬彬作为个案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新真有点像街上流行的红裙子 ,说它是“二八月乱穿衣”恐怕并不见得过分。以写作为例可见一斑 :求异思维、多视角观察、变通性创新 ,甚至把学生带进动物园植物园 ,带到劳动的现场……为了学生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教师可谓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但作文中好不容易出现的“昙花”一现之后 ,像摁下去的橡皮又复原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应该肯定的是 :教师诸如上述或者比上述还多得多的方法并没有错 ;倘要究其原因 ,我愿意把它归咎到理念与方法上去 ,理念是“本” ,方法是“末”。有过写作体验的人都知道 ,课堂确也能练就一些写作的要义 ,但那只…  相似文献   
7.
正朱进国先生是我的老师,1989—1992年我就读于固原民族师范学校,朱老师给我们当班主任兼文选教学。在我眼里,当时的固原民族师范学校,并不单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基地,而是艺术教育的殿堂。文学创作、绘画、书法等等,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要操练的基本功课。得以拜读朱进国先生的散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听取蛙声一片》、《走走》等等,实在是印象太深了。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并非“大学语文”,其区别在于:前者是审美意识形态中的语文学习,跨越了语文是“语法点”、“知识树”的小语文范畴,而达到探寻语言文字所蕴含的“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大语文理念;而后者仅是为了标识某种教材的类型。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小说,可能有很不同的结论。这与人们常用来描绘它的一个词“众声喧哗”似乎颇为吻合。但这一段文学事实有没有本来的面目?个性、个体,以及“准个体”等概念中既含有这一段文学集体性的审美诉求,又从另一面形成了对这一段文学应有特征的遮蔽。作为研究者,黄发有的批评也许力图呈现的是中性,这也是回过头来梳理其批评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价值错位与儿童文学 2002年夏季的某一天.我有幸参加了合肥幼师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儿童文学研讨会".会场情绪激昂,重矢所指无非两个:一是无法容忍唾沫吐向安徒生;二是<哈利·波特>把中国孩子的钱包掏空了,怎么办?前者旨在捍卫儿童文学创作的经典性审美取向,后者希望不要无视外来文化的侵略.在一本书的畅销中看出其将会导致的某种价值隐忧,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先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