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2.
"就业难"折射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接受了七年新闻专业教育的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成为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 现在我的学生和当初我做学生时的很多想法都非常相似,他们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务课程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程对他们今后在新闻媒体的工作会有实质性的作用;也有不止一个学生问过我,学中外新闻史有什么用,他们要记住第一份中国古代报纸、第一份近代报纸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时间"和"空间"的骄子.好记者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成就"第一新闻". 今年7月,为纪念斯诺诞辰100周年,一部文献纪录片揭示<西行漫记>的历史价值时,我注意到,居然有两次强调"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特记录几则,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第一定义权是指媒体获得的对新闻首发的报道和解释的机会,谁获得了新闻首发的机会,谁就获得了新闻的第一定义权.它的意义在于取得先发优势.通过先期为社会设置议程达到抑制其他议程和引导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7.
韩笑  恽嘉欣  王爱玲 《今传媒》2016,(12):57-58
本文关注的是国内主流网站新闻文本中"网红"报道的新闻框架,以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中papi酱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其报道框架.研究发现papi酱相关新闻的在标题、议题、报道结构等方面存在框架.框架的形成加强了新闻内在的冲突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新闻细节的牺牲,使其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  相似文献   

8.
2008年秋天,带着骄傲和好奇,我第一次作为专业人士参观了美国的新闻博物馆(Newseum).早在2005年,我就通过互联网知道了有个新闻博物馆,自那以后,就很希望某天能亲身体验一番,这也成为我在美国一年访学计划中的一项重要日程.  相似文献   

9.
我的第一次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我在我的新闻生涯中,也有许多难忘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第一原则是真实,新闻记者应该遵循的第一职业准则是客观公正.无论对所报道的对象有着怎样的偏见,也无论对采访的新闻有怎样的想法,都必须以不偏不倚的态度,深入细致的采访,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如果为了政治偏见,就不惜有选择地曲解新闻,甚至导演新闻,势必"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既露出狐狸尾巴,又失去公众信任,那才是真正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12.
真没想到,在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竟与宁夏一个地处偏远、名不见经传、也毫无奇迹可言的小荒村结下不解之缘! 说实在的,第一次踏进那个小荒村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次前往,更没有进一步采访的计划.是读者的关注和记者的责任感驱使我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深入那个小荒村采访.到2009年8月,我已是第五次踏访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赵振宇教授提出的新闻与第一现场的概念进行了再思考,认为这些概念修正后带给学科的影响如如何理解定义的定义、新闻的时态,以及第一现场三个层次的问题等,以及在这些概念修改之后,如何使新闻学科领域内的一些相关问题或概念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有逻辑性的推论。  相似文献   

14.
"做一个真正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忘:放弃近在咫尺的采访 印度洋海啸发生,我赶去浦东机场,采访从海啸现场回国的第一批游客. 凌晨四点,和卖菜的小贩同乘一辆车出发.五点,到达浦东机场接机大厅.居然已有很多敬业的同行守候在接机口了,一阵后怕--,在新闻竞争中和同行比,算是平手吧.  相似文献   

15.
陈奕 《东南传播》2011,(6):118-120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界的重要趋势,反映到新闻教育领域,"媒介融合"专业的设置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回应.而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创办"融合新闻"专业的新闻院校,密苏里新闻学院堪称典范.由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院"融合新闻"专业的全面介绍,为我国新闻教育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从上海的复旦大学到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我读了七年的新闻专业,毕业后我选择<中华工商时报>作为我的起点,既有我在校期间已经决定的经济新闻取向因素又有参与新型报纸的实践冲动.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标题制作中,问号得到特别青睐.越来越多的纸媒新闻引问号入题,形成"问号新闻"."问号新闻"为新闻传播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引发了诸如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媒体只有对"问号新闻"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和度,并注重媒体自身品位的塑造和提升,才能使"问号新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我带着"世博会"的采访任务在美国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然而,海地大地震的消息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震发生48小时后,我已然踏上了前往海地的航班.那时的我不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向谁求助,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落脚,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新闻中说的治安事件,心里只想着太子港.又过了一个48小时,夜幕中,我作为上海第一家媒体记者,进入了海地.从"世博会"到"太子港",我接受到的是被连降几级的落差,可是,就在这个克服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份感悟和经历,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19.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里萦绕良久,想同新闻界朋友们交流.应当说,经过30年的新闻改革和业务建设,今天的编辑记者对新闻的理解非同昔比,新闻意识登上全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