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组织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存在。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和基本内涵出发,分析其形成条件、种类和主要特点,最后从积极、中性和消极三方面分析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为管理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企业内非正式组织的研究是目前组织行为领域一个热点,学者们已经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功能及其行为,但并未涉及到非正式组织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在对非正式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影响隐性知识传播的因素进行划分,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组织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途径,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非正式团体: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知识经济朝代企业不再主要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创造财富,而是更多地领带于知识,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组织学习发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团体中,非正式团体比正式团体具有更好的沟通作用,本讨论了组织中非正团体的特点和知识传播过程,认为“实践社团”和非正式网络等非正式团体都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最终增进了组织知识。非正式团体的管理对管理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本建议管理通过识别潜在的非正式团体、为非正式团体提供基本条件和采用非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来培育非正式团体,最后,作建议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加强对非正式团体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使非正式团体成为企业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交新时代的到来使企业内正式及非正式网络互动问题愈发突出。主流理论往往将企业内正式及非正式因素割裂开来讨论;而少数尝试分析组织内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界定不完整、研究关系静态的阶段,难以反映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影响企业的全貌。CAS理论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在系统分析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CAS视角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了企业正式及非正式网络互动适应环境的现象、机理、权变情境等问题,构建了企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适应环境相关问题的理论框架,希望从根本上推动主流理论关注组织内正式及非正式因素整合,弥补现有研究存在不完整和静态的不足,并为实践界设计正式和非正式网络适应环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组织对公共组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公共管理者应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对非正式组织采取科学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式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网络对个体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其积极作用没有得到组织的足够重视。非正式网络对个体创新行为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正式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从组织支持感的视角构建了"非正式网络———组织支持感———个体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了非正式网络、组织支持感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331个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非正式网络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组织正确认识和发挥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组织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组织群体之中,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对于利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实现企业的绩效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继而构建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该机制由4部分组成,其中,协同机制是该共享实现机制的控制中心,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构建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以期提高企业内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  相似文献   

9.
顾立汉 《中国科技信息》2006,(4):160-160,163
非正式组织是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对组织的影响不可忽视,因而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全面的再认识,着重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并针对其特性,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组织依附于行政组织而产生,又独立于行政组织而发挥作用。非正式组织能加强行政组织内部的合作与协调,增强组织信息的沟通与反馈,满足行政组织成员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促进正式组织的功能发挥;也可能淡化行政组织的正式结构关系,影响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阻碍变革,容易滋生不正之风。通过分析评估非正式组织的“安全性”与“紧密度”,引导和规范非正式组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群体与组织绩效间存在着微妙的复杂关系,既有提升组织绩效的积极作用,也有降低组织绩效的消极一面.文章试图通过情感力、学习力、凝聚力和规范力的研究,探索非正式群群体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根据结论提出了管理非正式群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曾萍  邓腾智  曾雄波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96-1708
 以广东珠三角地区122家IT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IT基础、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均可以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而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则对管理创新有积极影响;IT基础对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有促进作用,但IT基础对于组织内正式的知识共享却没有显著影响;组织内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在IT基础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间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则在IT基础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式与非正式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正式与非正式的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企业宽裕资源对政府正式规制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而对非正式的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此外,组织知识惯性对正式与非正式的环境规制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均具有负向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20,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梅奥等人从霍桑试验中意外发现非正式组群体的存在起,非正式组织便成为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引入非正式组织的概念、产生原因和研究其对组织管理的影响,提出对非正式组织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组织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基于和谐校园文化背景下非正式组织成因的三个假设.通过对四省21所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针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提出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发展人角度,加强非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讨论了部分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定义,提出在事业单位中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以及特征,分析在事业单位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认为对于事业单位中的非正式组织应该正确认识,并提出事业单位中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晓琴 《情报杂志》2006,25(6):143-144,F0003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正式组织的地方就有非正式组织。图书馆管理中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对图书馆的管理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进行正面的引导和疏通,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图书馆的管理更趋完善、合理。  相似文献   

19.
赵英  王卉平  赵都敏 《软科学》2008,22(2):138-141
从组织生态学理论出发,试图研究环境因素对新企业的产生有何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非正式资金对新企业的产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居民收入所起的作用较小,专利的数量和地区人口与新企业产生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整合组织学习理论和制度理论,以中国的国际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案例研究设计,探索了组织学习对国际新创企业进入后速度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的组织学习模式在制度化不同阶段对提升国际新创企业合法性所起的作用存在差异。(2)初始进入阶段正式合法性越高的国际新创企业越能够加快进入后阶段的模式演进速度;而初始进入阶段非正式合法性越高的国际新创企业则越能够加快进入后阶段的国家范围速度。(3)正式合法性和非正式合法性在加快国际新创企业进入后速度方面起互补作用。(4)初始进入阶段的合法性在组织学习对国际新创企业进入后速度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