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蒂·勃朗特采用了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父权制社会里为自立和平等而抗争的新女性简·爱.这部小说如此成功,更在于它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尤其是运用哥特手法描写心理活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简·爱>的"哥特式"特征,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即主题和情节,恶棍英雄,意象.  相似文献   

2.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传统主题的解构、寓言文体的改写、互文与反讽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具有了超越当时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寓言杰作.  相似文献   

3.
<扬之水>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和<唐风·扬之水>.<孔子诗论>第十七简"<扬之水>其爱妇悡"句中的<扬之水>应是总括这三首<扬之水>,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5.
<不落的明月>是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刚刚出版便备受关注,引起轰动,屡遭责难.小说的作者皮利尼亚克曾是那个时代一度独领风骚的作家,其创作的众多小说不同凡响,但<不落的明月>以及<荒年>、<红木>等作品也给作者带来了厄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本·琼生的代表作<狐狸>(Volpone)的创作手法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将讽刺喜剧、道德剧和寓言的手法同时用于作品创作之中的目的.分析琼生的新模式喜剧<狐狸>在当时伦敦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新起点.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十分引人注目,她们的生命轨迹隐含了莫氏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背景下黑人女性命运的深切思考和探索.从小说的表现手法来看,<秀拉>也基本上莫定了莫里森的创作风格.因此,对该小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莫氏的创作思想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8.
解读"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应摆脱"色"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字面意思所惑,才能理解其真义."自色悟空"表现了空空道人的理性思考.经此一"悟",他才如酣梦惊觉,认识和信仰翻然生变,原来厚地高天,自古及今,人间之"至情"无时不在,佛家所谓"色"空",实为自家心造的幻影.由此解悟,空空道人才易道为僧,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作者匠心独运,于开卷处巧妙地映现了宝玉的精神面影,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9.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鼎盛时期的代表,除了劳伦斯之外,还有堪称意识流小说大师的詹姆斯*乔伊斯.在<尤里西斯>中,乔伊斯除了将意识流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外,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把神话与现实、象征与写实之间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里另辟蹊径,通过将<尤里西斯>及<奥德赛>的故事情节、框架结构及主要人物加以比较分析,达到揭示这部小说深刻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新发现的清初小说<姑妄言>,是一部在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上均有创新的章回小说,是介于<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又一部世情小说杰作,是集中国古代小说性描写之大成的奇书.本文仅就<姑妄言>的思想内容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为切入点,可以窥探贾府中上至家长下至丫环诸多有关人物的复杂心理状况及其成因,从而认识《红楼梦》反映人性的丰富复杂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如:在封建理性的支配下,贾政因焦虑而脆弱的心理,演变成人性的扭曲;而贾母的慈爱恰好成为宝玉“叛逆”思想行为的保护伞;赵姨娘“向上意志”不能实现时的自卑情结,转移成人格阴影,导致弱的“恐怖主义”;袭人“委屈”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宝玉对宝钗的“少女青春美崇拜”;林黛玉的“缺失性体验”和自我认同,是其多愁善感个性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江西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文言小说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邹钟的《想当然耳》和李熙龄的《冰鉴斋见闻录》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部。邹钟,江西安福人,生于1833年,卒于1890年,其《想当然耳》影响到《夜雨秋灯录》、《斯陶说林》等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李熙龄,江西南城人,生于1791年,卒于1868年,其《冰鉴斋见闻录》文笔简洁,有《阅微》遗风。  相似文献   

13.
武进汤用中的《翼駉稗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一部文言小说集。汤用中约生于嘉庆六年(1801),道先二十九年(1849)尚在世。《翼駉稗编》作为蒲松龄《聊斋》之拟流,兼有《阅微草堂笔记》的特点,虽不可与二者比肩,但在道光后期文坛上确实是比较突出的,并且影响到《夜雨秋灯录》等小说的创作,因此鲁迅、谭正璧、孙楷第诸先生均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孙葆田是清末重要学者、古文家。他跟随张裕钊学古文,推崇韩愈、曾巩、方苞,形成了独立的文学思想:因文见道,不立宗派;道德文章并重;于"有所法"中求"有所变";修辞立诚,不妄毁誉;推崇古淡自然的文风。其文章呈现出文风朴实弇雅,富有理致;为文注重章法,结构谨严;行文简而能要,曲而有直;语言雅正平实,不失简洁的艺术特色,值得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5.
白娘子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蛇妖期形象、半人半兽期形象、美和爱的化身。方成培受到清中叶个性解放思想的激扬,在《雷峰塔》传奇中,把白娘子塑造成为一个美丽、坚贞、忠于爱情、有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中国女性的典型、美和爱的化身,从而使白蛇传故事的主旨由宣扬色空观念、人妖不能共处转变为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歌颂,这是白蛇传故事发展的巅峰。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包含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社会对女性、对情欲的宽容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被任防的《文章缘起》立为“喻难”体,萧统《文选》将“喻难”文本具录于“檄”类。“喻难”价值在于:作者用文学的手段,饱含浓烈的乡情,在文化史上首次从君权的抵达、贡赋的上输、人力的征调等层次深刻地反映了道路与政治的多维关系;它们是在民主政治习见、而在下行文以官僚为下限对象的专制政治时代仅见的以平民百姓为对象的成功说理文;作者在撮括前代观念基础上,以纵横家为理论底色,以雄主强汉为背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非常”政治的新鲜命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多重而独特的政治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18.
《三五七言》诗是李白的一首杂言诗,体式风格接近汉魏古乐府,过去一些人把此诗断为隋代诗人郑世翼之作,是因文献传抄过程中带来的作者归属的错误。它是一篇言情之作,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由于其内容形式上的开创性,此诗在唐宋元明清引来众多的拟作,在清代还被当成词调对待,视为唐人创制的词之一体,可见其典范性。  相似文献   

19.
比喻的成功运用是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语言艺术的集中表现。玄机诗歌的比喻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用得贴切新颖、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显示出她较高的语言艺术素养,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同时,鱼玄机也借比喻这一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倾诉了自己悲苦的身世和情感历程,这正是其诗歌主要的修辞动机。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