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唐代贡举体系中的荐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荐举的一般形式,即在政府行为规范下乡贡和馆监举送科举人才的形式。“公荐”作为荐举的另一种形式,是官员(也包括少数布衣名士)个人推荐举子的行为方式。对唐代贡举中“荐举”的评价,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从“荐举”各类形式的运作过程和举荐标准来看,唐代贡举仍是一种以考为主,以举为辅的选才制度,仍未脱离科举制时代取士的规范要求,考试并非徒具形式。取士不公和不实只能从局部和阶段的角度去理解,并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常举和制举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仅仅指代常举,往往对制举这一科举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所忽视。现世学者近些年虽然对制举已有不少的研究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试图从唐代统治者对制举的定位和引导、制举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士人的功名意识以及制举在唐代的影响程度四个角度,对制举在唐代科举制中的地位再作一些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附近”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三个义项,其中第三个义项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词“附近”的意义,而词典所举最早例证中的“附近”并不是一个复合词,只是一个动宾短语,这是一个误释。现代汉语中的复合词“附近”直到唐代文献中才见使用。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唐代的中后期,情况并不尽然,大唐皇帝为挑选品学兼优的好女婿不惜动员大臣们到处物色,甚至下诏“海选”,可是有些士人并不愿意娶公主。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被称作“文学”。唐代的州县设有博士,后期也改称“文学”。汉武帝时,为了选拔人才,设有“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国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者便叫做“贤良文学”。大概在魏晋后期,“文学”才成了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中的“文学”,就似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含义了。“文学”初义非今义@红文  相似文献   

6.
典故三则     
破天荒 唐代荆州举业不振,每年解送举人,均未中试,时人称为“天荒”,刘蜕以荆州解送的举人而考中进士,人称“破天荒”。后来多用此语比喻从来没有的事或第一次出现的事。  相似文献   

7.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唐政府制定并施行了诸如“考功别头”、“结款通保”等一系列廉明的管理措施,相对保持了科举举士制度的纯洁性,为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保证。唐代科举考试的廉明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潘孝伟唐代减灾活动,正如开元名相姚崇所言,乃“有国之大事也”①。它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从减灾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唐代政治长期相对稳定、经济空前持续发展的深刻原因,同时,也能使我们从...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以道教为国教,为弘扬道教,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推崇道教的措施,道举乃是其中的一种。道举制度作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唐代崇道的重要措施,它的兴衰反映了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唐代制举的常科化及其政治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举与常科同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不同的职权归属,其一般规制为:皇帝主制举,政府主常科。考察唐代制举的实际运行情况,作者发现,这个制度呈现了常科化的发展趋向。唐代制举的常科化,说明皇帝通过制举的扩张,来压缩常科的领地;与此同步发生的是,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干涉常科考试,渐渐把常科变成了制科。制举的常科化与常科的制科化,具有同样的政治背景,即皇权对行政权力的侵夺。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纲举则目张”的问题。所以,对一堂课、一篇文章来说,一个主问题设计的好与差将会直接关系到这堂课、这篇文章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攻克这篇文章重难点的大事。那么到底如何设计好一篇文章的主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名称来源及含义五花八门,十分有趣。下面略举数例加以说明。 瑶族 唐代称莫徭。据传其先民曾因有功于国家而免征徭役,并由此得名。后来改为“瑶”。  相似文献   

14.
紫藤花 《特区教育》2010,(12):44-45
爸爸老说我戴了一副“魔法眼镜”。我呢,老说他戴了一副“变色眼镜”! 举个例子吧,有许多问题,我看起来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在他那儿,却好像是天翻地覆的大事。上个周末,我和我们一个小队的同学去“五月天”茶室做小队的活动策划。茶室大家都知道,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崭新的概念,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中国今后走什么路,举什么旗,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在前苏联和前苏联共产党解体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能否继续下去将会影响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党的十五大庄严向全世界宣布:“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6.
西汉史籍所记察举制度,有“举孝廉”、“察廉”、“举廉吏”等等名目。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史家解释不一。《东汉会要》卷二十六徐天麟说,武帝初举孝廉时,“孝之与廉,当是各为一科”,“至东都则合为一科矣。”所以他在《西汉会要》中的“察廉”一项下,“举孝廉”“察廉”“举廉吏”混同记载。劳干在《汉代察举制度考》中沿袭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写作学界将“白描”与“细描”对举有失妥当,“白描”与“细描”两术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交叉,二的区别在于:细描一定要细,白描则可粗可细;白描要质朴无华,不大事渲染,细描则可质朴,可华丽,崇尚大量渲染,二的联系和统一在于:不事渲染的细描与描写细腻的白描是一回事,分别叫做白描工笔或工笔白描,通常情况下,白描与细描不能对举。  相似文献   

18.
古人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首先是对人的管理。面对师生冲突,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处理师生冲突没有固定模式,应因时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解读人本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的基本精神要求管理要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本质是激励人、引导人去实现预定的目标。过去就有“举大事者必将以人为本”的说法。现在更有人提出“企”是有人组成的,“企”少了人,就“止”了的观点。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把人视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管理中应当确定以  相似文献   

20.
庄文中同志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讲中师《语文基础知识》第59讲,即语法部分“多重复句”一节,讲到“怎样分析多重复句”时,举了例句“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未有。”他首先确定了该句分句的数目,接着划了层次。现将划分结果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