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疑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其他教学方式比较起来最明显的区别是:它直接从问题入手,而不是从原理概念入手。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和创新。宋代著名教育家张载曾说过:“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质疑”。苏联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质疑教学就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这个过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把它描述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然后释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理解为“于不疑多有疑”,尔后释疑,最后到“都无所疑”。在这里,发现问题(有疑)…  相似文献   

3.
一、现状分析陶行知先生形象地概括“问题”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疑,乃学之端,思之始,容易引起定向反映———探究反映。有了这种反映,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思维从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美籍华人李政道说:“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会提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将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中学生更应当牢牢地记取:读书贵在有疑,解疑其乐…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  相似文献   

6.
读书贵在有疑 ,其中的道理古人早有揭示。宋代陆九渊说过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宋代另一位学者张载也说过 :“在有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张载认为 ,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很容易 ,而自己觉得没什么可疑的人 ,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 ,因为未曾学 ,虽有疑难也不知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疑 ,乃学之端 ,思之始。心理学告诉我们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的起点是“疑”。疑 ,最容易引起定向反映———探究反映 ,有了这种反映 ,就会积极思维 ,努力探求 ,进而获得真知。思维从问题开始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有疑和解…  相似文献   

7.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的。学贵有疑,学则知疑。质疑——提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即在认真思考的前拖下,破解疑难。学会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往复,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之一,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9.
正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引而生疑,涉及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还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释疑。一、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在阅读  相似文献   

10.
王志龙 《考试周刊》2009,(23):199-200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纵规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局限:经验感悟,微言大义,而缺乏详尽的推理和论证,更缺乏实证和操作之途径的探索。疑,即问题,困惑。而“问题”一词,“能指”十分丰富:有缺陷、毛病、弊端,我们可以说有“问题”;有困惑,不解之处可以说有“问题”;有麻烦、危险,亦可以说有“问题”。疑,应理解为认…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呢?浅谈一些自己粗浅看法。 一、设疑问难,启发学生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学不断地见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释疑(解决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应抓准启发时机,即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下提问。这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15.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古之学者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所说的“知疑”,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读一篇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惰性思维。反之,读书时能“知疑”,从知“小疑”到“大疑”,思维就会活跃,随着疑问的解除,智力就会逐步得到发展,自觉获得新知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强烈,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在求学时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余冠英先生早年跟随朱自清学习时,就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一次,朱自清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时,以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音调朗诵…  相似文献   

16.
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这是李培永老师的目标。他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法的改命,一是学法的改革。他深深知道,教材改了,教法改了,如果学生不适应,不配合,学生的学方习法不改,那教法也必然改不下去,所以他在改变教法的同时,狠抓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宋代程颐曾说过:“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是“须疑”,一是“会疑”,前者是认识问题,后者是能力问题。李老师狠抓这一个“疑”字,先告诉学生读书为什么要提出问题,然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法的提出 宋代大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疑就是寻求进步的心理反映.学习只是一味博学多览,质疑不出问题,学得再多,也是没有益处的.学则须疑,才有提高:学而无疑,等于没学.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19.
学贵有疑     
<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20.
宋继宏 《文教资料》2005,(4):141-142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曾精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更明确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由此可见“,质疑问难”是教学双方都要打好的牌。教师要紧扣教材中的“疑难之点”,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生疑、思疑、质疑、析疑,学生应善于质疑、敢于究疑、乐于释疑,不断攀登自主探究的制高点。那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究竟应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呢?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