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笔者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解构了传统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对"主—客—主"交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探,指出了建构平等对话氛围、消除话语霸权、搭建双向互动、理解共识平台、与时俱进、走向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本质上是通过客体中介实现多级主体间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从交往实践视角探究当前思政课教学实践路径,树立应然性与实然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理念;优化选择体现"主—客—主"的教学方法原则;扩展交往性教学内容;规范多维度教学评价原则,有助于反思传统单向性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现时语境下,"交往实践观"成为高等教育哲学走向新的"最一般"的"历史必然",交往实践观以洞察和融合当代多元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范式。交往实践观下的高等教育具有主体的多极异质性、诸主体间的社会交往性和诸主体的在场统一性等质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交往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交往实践活动。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难科学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及其关系,易导致单一的主体观、单子式的主体人格、单维度的教育立场。经由“主-客-主”交往的新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新理解与阐释,构建以交往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由单一主体性走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再谈交往观     
近几年来,“交往”观备受关注,其中有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原因,对交往范畴的界定应突破狭义上的取向.走向更大的普适性,应打破传统的“主-客”框架,建立新的“主-客-主”框架。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交往方式在不断变化,交往范围在不断拓宽,其作用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网络交往正是在这个时代中产生的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与传统社会交往的方式不同,它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一种比传统社会交往更为复杂的全新特征,使人类的交往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这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广泛、最高效的人际交往方式。随着网络交往的方式、特点以及网络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等的呈现,不同学科的学者、专家也开始对网络交往行为进行积极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网络交往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网络交往的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来了解网络交往在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以及网络交往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认识主体是主体内部结构在主体把握客体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其人类学前提是:交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全部人类史归结为劳动史.劳动史实质上即是人类的交往实践史.它和文化必然地内在关联.认识主体即建构于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基本方式是参与活动,其中关键是以“教化”为核心的语言的学习.本文强调的是“主体—主体”关系对认识主体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的认识、实践过程,后现代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主体”的交往、对话过程。这二者其实都存在偏颇。交往实践观把教学过程看作“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实践过程,科学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了对现代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师生交往关系是高校教育活动中最能反映教育本质的关系。"主—客"体师生交往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师生发展需求。主体间性视阈下的高校师生交往关系将师生作为平等的主题,通过主体间性师生观念系和交往实践的建构,促成对话、理解而达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交往行为理论话语影响下,翻译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主体问进行着对话交往,译者成为社会交往主体之一,被赋予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交往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交往的特点是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体间性,交往实践是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交往实践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包含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形式。网络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交往、网络治理交往和网络合作交往,建构互商互谅、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的全球网络治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交往理性主张交往实践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形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则和行动,达到和谐共处。其前提是主体表达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现代社会交往是"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德性多样,这些对道德主体的交往理性提出了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应贯穿主体间性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道德判断,学会价值选择,以理解、协商与包容实现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以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高速度和高节奏迅猛前进,这是人类智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也是人类思维日渐强大的见证。但是人类整体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体主体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和交往实践活动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在理论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价值主体重新定位,以推动全球化进程和历史步伐的前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剧,交往实践便成为全球化的实践基础。交往实践作为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便凸显出来。交往实践具有双重结构性、系统性,差异协同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人类交往实践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和客观性,而在于它与人的存在、发展和最终获得解放密切相关。人们在交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形态,这一交往颠覆了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单向度的交往形式,取而代之以"主体—客体—主体"为特征的"身体不在场"的中介交往模式,具有更加自由、快捷和便利的特点。网络在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遮蔽和主体性的缺失,网络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亦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因此,对网络交往在大学生交往中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揭示,并结合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引导和调适,构建"鼠标下的德性"则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交往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交往的价值和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作用,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重点探讨了交往对教育主体发展和在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工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