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董杰  董伟 《现代语文》2002,(2):31-3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大隐,非要劳动刘备跑上三次才接见,又不想出山,非得搞得刘备哭哭啼啼才勉强答应。在此,一个文人的那点要求尊重的心理是得到充分实现了。然而事实如何呢?当年诸葛亮和老弟诸葛均避乱南阳时,并非如《演义》中所言就是哥俩,他们还带来了一姊一妹。《演义》中讲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大概是溢美之辞,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想来他的姊妹长得也不差。当时襄阳一带有位庞德公,乃天下名士,受其评判者俱可大名骤显。当年布衣诸葛…  相似文献   

2.
项羽有多高     
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发生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里,楚军有个领袖叫项羽,被人们称为“西楚霸王”。 据说,项羽身材高大,力大超人,能举起很重的鼎。古书上记载他身高八尺二寸,按现在的计算相当于2.733米。但是,历史学家却认为,楚霸王身高只有1.9米左右,还比不过篮球运动员姚明呢。前几年,在天律发现了一把汉代的铜尺,用这把铜尺来量,八尺二的楚霸王身高有1.89米。当然,这也足以证明项羽要比一般人高大。 你知道这把铜尺有多长? 《项羽有多高》答案:这把尺有0.231米长,即0.231米相当于一尺。项羽有多高@张永…  相似文献   

3.
“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短,进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 怎样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呢? 不少教师往往先拿出米尺介绍尺子的用途,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吃完晚饭,我和妈妈准备去小区对面的超市买东西。这时妈妈笑着对我说:“儿子,你知道我们家到超市大约有多少米吗?”我心里想:测量路的长度我必须要用到测量工具——尺。于是,我问妈妈:“我们家有尺吗?”妈妈说:“有一根1米长的软尺。”  相似文献   

5.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大凡上课前,教师们都要做“诸葛亮”,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法,运筹帷幄,然后方能驰骋三尺讲台,带领学生向知识殿堂奋进,取得赫赫成果。诸葛亮智谋过人,料事如神,未出茅庐,便三分天下;赤壁火攻,大破八十三万曹兵。他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乃是智慧的化身。然而我们一般教师岂能象诸葛亮那样料事如神,没有一点疏漏和失误?一节课上完了,总不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要继续发扬的长处,也有需要弥补的短处。古人云:“教然后知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8.
在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合作,将全班47名学生的身高测量一遍,并把测量结果记在作业本上。上课时,教师问:“昨天,我们测量了所有同学的身高,现在大家除了知道自己的身高外,还知道什么?”有少数学生能说出班上最高的是一米五几,最矮只有一米三几,除此之外,很难再说出其他情况了。接着,教师问:“如果想要知道一米到一米四四之间的男、女生人数,怎么办?”大部分学生回答:“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分类整理一下,列成表格。”教师继续问:“如何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呢?”学生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马谡有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妙在一个服其心。”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正是服其心,而非“服其力”,这与我们的教育工作有共通之处。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给学生反思的机会.班主任工作贵在用心。案例回放: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千古。其中马谡有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妙在一个服其心。”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正是服其心,而非“服其力”,这与我们的教育工作有共通之处。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给学生反思的机会.班主任工作贵在用心。案例回放:  相似文献   

11.
新编初中《物理》第一册关于“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中提到用“滚尺”测量曲线的长度。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按课本图1—7自制一个滚尺,尺部选用三层粘板制做。为减少测量时尺身的摆动,轴部加厚为宜。尺的半径可取7.96厘米或15.92厘米,则滚动一周便为0.5米或1米。制做时还需将尺的周边按厘米划分刻度并标出,尺的“0”位标度尤要明显。演示时,可在黑板上画出一条较长的曲线,先将尺的0位对准该线的一端,然后,让尺沿曲线慢慢滚动,并叫学生记住滚过的  相似文献   

12.
钱芳 《现代教学》2008,(6):55-56
开学初,我借了一套《三国演义》发给班上的学生。过了几天,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诸葛亮身为丞相,他怎么亲自带兵打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还是刘备的军师,善于用兵法。”没想到,问题接踵而至:“军师就是现在的将军吗?”  相似文献   

13.
一.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来到卧龙岗下,诸葛亮环顾四周好长时间,刘备忙问:“先生在找什么呢?”诸葛亮回答:“你这人真是小气!路途如此遥远,你也不开辆宝马来接我!”刘备晕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名垂宇宙,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史料中记载了他的形象。《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姓源韵谱》称“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裴启《语林》写他“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我们从这些零星的描述中,只能了解到他的神态相貌,而对他的服饰却知之甚少。而我们今天所知的诸葛亮服饰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他那“纶巾道衣”的形象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6.
一、感悟教材中的重难点从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个情节中,准确把握马谡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为此,我主要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设计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探究马谡性格中的主要方面:狂妄轻敌,刚愎自用。2.街亭失守,谁之过?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可诸葛亮也有责任———用人不当;同时也为后面分析把握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打下了基础。3.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马谡失街亭,按法须当斩。孔明斩马谡,何故泪潸潸)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对诸葛亮斩马谡…  相似文献   

17.
一、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一是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可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二、锤炼课堂语言,巧妙衔接注意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评点人物、事件、概括大意,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出师表》中,在分析诸葛亮第一个建议———广开言路时,笔者说:“诸葛亮要离开后主了”,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只要广泛听取众大臣的意见,博取众长,集思广益,还可以治好国家的,所以后主所要做首先是“广开言路”。这样的巧妙衔接,…  相似文献   

18.
称呼漫谈     
汉语从古至今一直很讲究称呼,根据对象、场合的不同,称呼可以分为以下12种。 敬称适用于称长辈、领导和自己所尊敬的人。“您、阁下、先生、女士”等是敬称;对人称字是敬称,如鲁肃对诸葛亮说:“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子瑜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字):对人称职位、职称是敬称,如“李市长、张教授”等:“某老”“某公”也是敬称.如“老罗”是一般性称呼.“罗老”则是敬称。  相似文献   

19.
王铫弘 《青海教育》2006,(11):28-28
有人说,一堂课好的开头应似写章,“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这些话可谓内行。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表明,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讲好导语,对于整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某教师讲《草船借箭》一课,她一进教室便兴冲冲地问:“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爱听。”“好,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接着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孩子们都瞪大眼睛凝神聆听,可故事还未过半,教师却戛然而止。“老师快讲!”孩子们高声叫嚷。此刻,教师抓住学生对故事发展和结果产生浓厚兴趣,形成强烈求知欲之契机,说道:“你们一定都在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完成造箭任务?周瑜图谋陷害诸葛亮的阴谋得逞与否?请看书自学。”  相似文献   

20.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4,(11):45-45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其斗智斗勇的内容,起伏跌宕的情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伊始,可以从课题人手诱发学生质疑。例如:“箭”与“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借箭?草船借箭,究竟是谁借箭?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借箭”作题目?故事写了哪些相关的人物?主要写谁?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算”了哪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