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细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主要途径,更是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标点、字词、句子,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表达艺术,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要让学生耳濡目染,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美的味道。学生经历初读感知课文,读中有"量";精读感悟课文,读中见"巧";诵读拓展课文,读中传"情",就能读出语文的味与美。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教师必须冲破词汇、语法教学的樊笼,将课文教学提高到一定的美学境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以阅读的精神高度,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以及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和意境都是美的。教师可从"文本之美"的视角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在赏析洞察中体悟灵动之美;紧扣重点,在品析核心中品味奇特之美;设置情境,在形象描述中发现意境之美;表情达意,在想象拓展中表达壮观之美。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训练手段,更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中的重点目标之一。语文教师要让朗读成为学生打开绿色生态语文课堂的金钥匙。我们的做法可以是:听课文录音,让学生享受绿色课堂的语音之美;组织朗读比赛,让学生享受绿色课堂的活力之美;读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享受绿色课堂的丰富之美;细读品味佳句,让学生享受绿色课堂的神韵之美。让我们执掌朗读这把语文学习的金钥匙去开启语文绿色课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和应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解读文本、语言训练等教学活动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感受母语背后的语言之美。文章结合笔者教学实例,探讨语文教学课堂上如何感受语言之美。审美教育在开拓学生智力,构建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上具有其他各种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中阶段古典诗词教学的现实困惑是: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教古典诗词,教学却往往是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少对诗词本身的深入解读,也没有很好地带动学生去仔细品味。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聚焦细节,勾连全篇、涵泳咀嚼、激发想象,从而品出诗词的结构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运用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使他们在知识上得到充实,智能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得到陶冶,灵魂上得到净化。本文试从"铺陈之美"抑扬之美"幽默之美"三个方面入手,对语文课堂要追求语言美进行简略的归纳阐述。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极富音韵特点,教师可以从错落有致的声律美、长短交替的节律美、散整结合的韵律美、张弛抑扬的旋律美方面发掘语音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文本语言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语音韵之美。  相似文献   

10.
数学不是枯燥乏味,它也蕴含丰富的"美"学元素。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美",教师要做到挖掘数学符号的"美";引导学生感受图形的"美";注重揭示教学情境中的"美";感受数学文化之"美";利用多媒体技术揭示数学中的"美";充分运用教材练习题中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努力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审美的过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这样就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营造美术课堂教学之美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美术课堂教学本身是审美教学,而审美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深入钻研,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的各要素:"巧设情境之美"、"追求语言之美"、"展现创造之美","运用演示之美",在探索教学新模式、寻找教学新方法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面作思考、下功夫,在艺术化的教学中达到最美,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吟咏诵读"中体现课文的语言美,在"咬文嚼字"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美,在"情意冷暖"中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在"抑扬顿挫"中产生心灵的情感美。语文朗读其实就是读"进"文本,再读"出"文本的过程,即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开始读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再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吕文侠 《成才之路》2012,(18):33-33
和谐语文课堂是语文课堂的最佳表现形态和最高境界,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教与学的各种要素关系和谐,最主要的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谐,让语文课堂达到"净""竞""敬""靓"四境之美,即"简约之美""竞争之美""尊重之美""诗意之美"。  相似文献   

14.
陈雪梅 《考试周刊》2010,(38):36-37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与教师、作者在生动、形象的语文环境中互动交流,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语文教学的"美"。教师应使学生在新课导入中体会愉悦美;在课文朗读中感受情感美;在文本感悟中品味生动美;在语文实践中体味成功美。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小学语文《燕子》这篇课文时,从画面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三方面,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小说、寓言、童话、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的课文,它们无一不是从浩瀚的文化宝库中精选出来的上乘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几乎包罗一切美的表现形式,具有浓烈的审美功能.这些篇章也就成为美的载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美",与学生一道领略、体会和欣赏这种"美";要善于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审美"的桥梁,引导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激发他们珍爱美、描述美、创造美的欲望,有机地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所谓“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它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的“精读”“美读”而言的。“初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那些  相似文献   

18.
陈小淋 《新教师》2021,(3):72-73
汉语是一种充满审美内涵的语言,汉语之美,亦即语文之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美丽,力求使语文课充满魅力。一、突现文本的精美,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悟语文的美丽1.品读——享受文本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的教育,就是美育。人们说,美育像春风,无处不在,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的优美语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而教师通过这些课文的阅读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文本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在欣赏叶子的外形美、感悟叶子的内在美的基础上,真正培养学生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为生活创造美。为突破这一重难点,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