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哲学·哲学史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袁祖社(1,77)关于三段论一般规则存在依据的思考马养新(1,83)中西伦理的互补性与21世纪的伦理建构赵吉惠,赵 海(1,104)从思潮崛起的问题意识看理学探索的重心丁为祥(3,22)老子的和谐思想初探朱 承(3,30)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定律的表述──答同道友人刘怡翔(3,33)现代德性准则立足点与结构的反思──麦金太尔现代德性准则观 批判与重构肖士英(4,59)"在"无"之辨──试论海德格尔早期形上姿态朱 博(4,67)突变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初探张 强(4,73)政治学·经济学从建国…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属于实践哲学,讨论的是人的行为而非认知.目的论是这种伦理学的基础.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至善,也就是幸福.幸福并不等于生活的享受和快乐,也不等于财富和荣誉.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伦理德性是人的一种称为"中道"的品格状况.中道由一种被称为"实践智慧"的实践理性所确定.德性规定了目的,实践智慧使我们去做导向目的的事情.在实践行为方面亚氏给实践智慧以很高的地位,但哲学智慧高于实践智慧,因为亚氏又把至善至福归之于理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思辨活动也是神的生活.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与作为思辨哲学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一样走向了神学.  相似文献   

3.
麦金太尔批判了以罗尔斯、诺齐克等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随后追溯了四大传统及其正义观。他主张要走出这种互竞正义观的困境,就是在复归德性论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德性正义理论。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一个公正社会的理论构想。至此,麦金太尔形成了他的整个德性正义论。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性思想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内容也不同,先后经历了"人为德本"、"性由教成"、"名教即自然"、"性不离情"、"理在欲中"这几大阶段.它一方面说明,未来德性发展的走向必然是对个体需要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说明,需要在社会与个体需要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德性伦理思想具有很深的渊源,在近代时期出现很多道德冷漠等现象,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德性的缺失。麦金泰尔认为,当今的社会处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主张重归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美德。当今的社会出现各种道德冷漠现象,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冷漠,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社会正能量"。本文认为,号召"社会正能量"就是为德性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有了社会正能量,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暖,德性的回归,最终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庸思想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禹三王相授相受之道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相关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孔子以“中庸”为最高的美德和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最高的德性。孔子之中庸与仁、礼内在联结。作为理想人格的中庸,表现为仁智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7.
康德是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的代表,但他的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德性伦理的思想,在他对道德形而上学进行论证时所提出的概念就等同于德性论。这些思想中的善良意志、德性自足、以德配福、人是目的构成了其德性伦理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当我们深入解读时会感觉的他就是为现代的人类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来的,这些思想论证之严密、见解之高深、意义之深刻...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外伦理学家们对德性的性质、内容及德性的形成和应用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纵观国内外的研究,从整体上看,国外对德性的研究在系统性及深度上都明显强于国内.这就要求国内的研究者们在进行德性研究时要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视角考察了理解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反思了德育的现状,提出在生活中实现理解,在理解中生成德性,引导学生,学过有道德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探讨知识或科学的基础问题可以归其为哲学的一项任务,对体育基础的思考便构成了体育哲学.由于体育关注的是身体,我们就有责任阐明和分析“身体德性”对“体育的奠基性”的基础作用了,因此,关于身体德性的讨论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体育初步的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以及哲学的判析法,就体育作为发展“身体德性”的特殊情景,对德性与目的所存在的依附特征做了阐述.研究认为,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有必要以身体素质或品质的形成作为目标,从哲学的视角讨论关于体育奠基性的“身体德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武德的现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传统武德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现代内涵进行诠释,以期更好地发挥武术在当代和谐社会中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3.
要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实意义、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对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析现代武德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究武德的渊源、归纳旧武德的内涵及弊端人手,从继承和时代要求的角度提出现代武德涵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萌芽,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始终关注于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舍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在于,它将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升华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并将此伦理作为本体与宇宙自然相通而合一。  相似文献   

16.
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德的发展也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部分内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甚至有些内涵正阻碍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法德兼治以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和基础 ,又因为两者区分开来的独特品质而成为必须。“法德共行”、综合为治的法律传统也为我国实行法德兼治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源。因此 ,在现代中国社会 ,我们必须切实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从儒家师德观谈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作为一个世人熟知的道德范畴,已是个古老话题,但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时代新的精神和理念,永远都不会逃逸出世人的视野。探讨"师德"的真谛具有深远历史与现实意义。文章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师德教育观入手,阐释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对于发展市场经济 ,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提高民族素质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以德治国的内涵、意义以及它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做一些粗浅探讨 ,并就如何贯彻“以德治国”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反思当前高校德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反人本"倾向,从而建构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的的现代德育人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模式。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以推动现代德育人本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增强现代德育人本思想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有效性,致力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