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霞 《教育》2015,(7):7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产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认识。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这三个故事,由自然界的昆虫、植物,引向作者自身,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引导学生对课文思考本课教学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第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第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的生命,语文是富有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创设情境、作文训练、拓展教学内容等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总的理念、目标与要求,具体到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哪些语言文字,要从中理解什么,运用到什么地步,都要在语文本体性目标的观照下,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课文的特点,做出具体的选择和确定。  相似文献   

4.
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着力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本文旨在探索中职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设计理念】人生如花,成长需要每一个人付出努力,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挫折认输。珍爱生命,因为它来之不易;敬畏生命,因为它是那样的珍贵。通过观看"小海龟"的视频,选取周边同龄人的案例和母亲的现场讲述,感叹生命之伟大,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通过讨论、体验和向他人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懂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学对象】小学中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感知生命的不易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生存价值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是一种饱含着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有在民主、平等、合作的  相似文献   

7.
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开展,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带领学生探索生命起源、发展、进化的历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8.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在信中,巴金爷爷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也追述了他一生的信念和渴望。每次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总会被巴金老人内心深藏的那个浓浓的"爱"字所打动。文字间弥漫出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意深情,对生命的珍爱、理解,读来总是令人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9.
教材简析《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  相似文献   

10.
正课文是阅读教学的材料,用课文教语文,其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语篇知识,学会用语篇知识进行言语表达。然而,要实现教学核心目标,关键在于开发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但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2.
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通过打造"多元课程渗透、学生自我管理、师生和谐共进、生活技能培养、家校社会协同"五种生命教育共同体,合力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滋养生命、绽放生命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借助教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内容打转几乎还是教学的常态。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是很好的范例。《燕子》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燕子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本单元教材"珍爱我们的家园"的内容专题和"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学习目标,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读,充分地揣摩、感悟文本,从而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真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揣摩与品味"。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字里行间涌动着对拼搏精神与顽强生命的礼赞。学习这篇散文,要求在阅读中带着研究的意识,既要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接受语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中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感悟精彩的过程就是受到陶冶的过程。语文学习不能无情,披文入情、以情动人是最重要的形式。学生多学或少学一篇课文、多认或少认一个字并不能决定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关键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投入情,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景物动情。只有把情灌注于语言文字之中,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基本要落实到一篇篇的课文教学中。不同于数理化或外语教师的带领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学生在面对一篇篇课文时,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见解和理解进入课堂的。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在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带领学生从已知中发现未知,揭示文本的奥秘所在。和其他科目的“课文”不同,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不仅是学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的学习是有情感、有生命的。首先,我们的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一定形象的。我们阅读一篇课文,最直接感受到的、最记忆犹新的总是一个个鲜活、具体的形象。因此,我认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人文魅力的向往也都是  相似文献   

19.
范卫明 《现代教学》2009,(12):43-43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成为具有健康体魄、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才。那么,  相似文献   

20.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3篇课文,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是本单元的主旋律。这篇课文语言简洁,含蓄深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庄瑞兰老师采用以下四个环节教学:(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2)字词切入,梳理脉络。(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4)移情体验,升华情感。让学生以自己的个性体验感应文心脉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扎实统一,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