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劳动关系,即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当事人一方劳动者...  相似文献   

2.
朱龙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46-147,150
劳动关系是极具人身从属性,涉及劳动者基本生存权益的社会关系,其产生于劳动者向用人单位实际提供从属性劳动的客观事实。在我国用工形式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裁判者在认定劳动关系时应秉承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体面劳动的劳动法基本理念,以人身从属性为核心审查要素,更加灵活处理那些未被劳动法明确地涵盖在其调整范围内同时又迫切需要予以倾斜性保护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晓珉 《当代电大》2001,(7):61-62,64
2 名词解释题 劳动法 劳动关系 劳动权利能力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境内职业介绍机构 劳动合同变更 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 基础工资 工作时间 加班 劳动卫生规程 在职培训 职业技术证书 社会保险 职工福利 劳动纪律 伤亡事故 和解 劳动争议3填空题 1)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_。 2)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_与_ 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3)我国劳动法的本质是_的劳动法。 4)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_的劳动法,具有_的本质。 5)我国《劳动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_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_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劳动法适用范围较窄,依此难以妥善处理当前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交叉性的劳动关系以及劳动纠纷,尤其是发生在事业单位中的劳动纠纷案件,在处理时存在着法理上的错位和司法依据上的不足。将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法律制度,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充分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应尽快修改和完善劳动法,扩大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事实劳动关系和信用代办关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受不同的法律法规调整.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具备法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的是事实劳动关系而非信用代办关系.  相似文献   

6.
《河北自学考试》2005,(6):26-27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的借款关系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建房而发生的关系C.国家机关招聘公务员所发生的社会关系D.某石材厂与农民工所发生的社会关系2、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国际劳工局B.国际劳工大会C.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D.国际劳动法协会3、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通过于[]A.1661年…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合同法和劳动法是规范就业市场的两个最主要法律。合同法的目的是,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劳动法的作用是,调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但是,对于未形成合同关系或劳动关系之间的阶段,则处于合同法和劳动法的空白,比如招工阶段或择业阶段;另一方面,在人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中,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应届大学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工作经验匮乏,大多数人更是几乎没有与法律打过交道。因此,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一旦遇到纠纷,…  相似文献   

8.
<正>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又称为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总称。劳务关系是指提供劳务的一方为需要的一方以劳动形式提供劳务活动,而需要方支付约定的报酬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中虽然最终都是由自然人提供劳动获取报酬的劳动形式,但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相似文献   

9.
<正>"新形势下的劳动关系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劳动法》该修改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刚刚开幕,记者就听到了工会界委员的这一呼声。多位委员表示,随着劳动关系面临的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劳动法》已不能满足有效调整和规范当前劳动关系的需要,应该修改。施行于1995年1月1日的《劳动法》,曾被誉为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对该法的一个普遍评价是:施行20年来,它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稳定协调劳动关  相似文献   

10.
非标准劳动关系是针对标准劳动关系而言的,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主要调整标准劳动关系及保护其相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劳动用工的灵活,非标准劳动关系大量出现,而其法律规制及其相关劳动者的保护相对缺乏。要使非标准劳动关系受到法律的有效规制,保护相关劳动者的的权利,需要在已有的相关规定之上,将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细化、统合,尽量将其都纳入到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解释为劳动关系,过于笼统。通过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要抓住三个环节,即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主体的行为、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充分地认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知道,《劳动法》是一部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的法律。该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了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从劳动报酬权、平等择业就业权、休息权、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全面地规定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还规定了国家和用人单位的责任如促进就业、进行职业培训等,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在《劳动法》的规定中,只要是通过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都由劳动法一体调整,劳动关系的主体一律平等适用劳动法。这就打破了所有制界限,消除了歧视,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劳动司法“热”的背后却是劳动法理论研究的“冷”,这种现象是值得反思的,因为法制大厦绝对离不开坚实的法理基础,所以本文的研究至少在方向上是有意义的。本文讨论了劳动法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劳动法属于公法和私法之外和第三类法--社会法,论证这一主题的子例题有: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的统一,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内容涉及的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广泛而复杂,劳动合同是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殊合同,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与管辖具有特殊性,劳动监察是以保护劳动者个人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劳动行政部门出台的有关认定劳动关系的行政规章规定,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应当对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方招用的劳动者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劳动行政部门的该规定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让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无疑将加重发包方的责任。为平衡发包方、承包方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当扩大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和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并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较为固定地受雇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雇主的所有雇员都能受到劳动法律制度的保护,参加社会保险,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相似文献   

15.
强律师:我应聘一家公司工作近两月,而公司根本不提签订劳动合同的事,我想知道是不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就不受《劳动法》保护我该怎样办才好李敏李小姐: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公司在聘用劳动者后不签订劳动合同是违反法律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劳动法》实施时间不长,建立劳动雇佣关系时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的观念尚未广泛在企业中建立;二是由于企业认为只要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可以不受劳动法律的约束,在辞退劳动者时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研究生》2002,(2):13-14
劳动合同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社会生活千变万化,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当事人的情况也非常复杂,我国《劳动法》只是对劳动合同的原则性、纲领性的指导和规范,不可能对每个劳动合同都做出详细的规定,况且有些合同条款是无法用《劳动法》加以规定的。劳动合同可以对劳动内容和法律未尽事宜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使双方明了权利和义务,促进双方全面履行合同,防止因违约而导致责任发生;劳动合同在发生劳动争议时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王拓 《快乐阅读》2012,(18):126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而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紧张期和劳动争议的多发期,更依赖于公正及时地解决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促裁法从劳动者维权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当然社会的有利于劳动者和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8.
劳动法学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既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内容又与课程思政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劳动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文章深入挖掘了劳动法学课程中的以人为本、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等典型的思政元素,确定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希冀为高校劳动法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合同法》,与过去《劳动法》中涉及劳动合同关系部分的内容相比,有若干新规定。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新规定,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高校劳动人事关系的深刻变化对高校工会的角色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工会法》明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成为职工合法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法律赋予工会的义务,也是中国工会转型的基本方向。职工的劳动权益体系中,就业权是基础,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权益是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在劳动关系运行中实现的,因此,维持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与维护劳动者其他具体权益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责的两个基本点。工会在劳动关系中通过主动维权、依法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