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三辨     
比喻与比较、借代、比拟三者容易混淆,比喻与比较的区别在是否符合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比喻与借代的区别主要是弄清借喻与以特征代本体;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可通过语法分析来确定。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4.
比喻、比拟和借代是人们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语文的基本常识。但是笔者在最近研发的校本课程《妙语趣事话修辞》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极容易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也难以准确区别借喻和借代。为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5.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  相似文献   

6.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在词的释义中,最容易混淆的是词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比喻义和借代义都是词的引申义。分别是通过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因此,要搞清比喻义和借代义的区别,首先要搞清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隐去了本来所要叙述的事物,而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它,但是这两种替代的根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种修辞方法所赖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是不同的。借喻的基础是“相似”而不是相关;借代的基础是“相关”而不是相似。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主要标准。借喻的特点是“以甲喻乙”,借代的特点是“以甲代乙”。借喻一般都能还原为明喻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班许多同学对修辞格中借代和借喻、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总搞不清,请您给予答复。敬礼! 安徽桐城师范吴永胜吴永胜同学: 借喻和借代都属于材料方面的修辞格。借代同借喻有相同点,都是用另外的事物直接代替本体事物;不同点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性质上相似点或相合点,如: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10.
张静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借喻并为借代的一个小类,称作“喻代”。“借喻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符合借代的特点,不应该算比喻的一种,而应该划归借代”;“明喻、暗喻跟借代的界限很清楚,但借喻跟借代有什么区别,就很难分清了”,这是张先生主张借喻借代合并的两点理由。我们认为: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很相象,但内容不尽相同。借喻跟借代都有甲(本体)和乙(喻体或借体)两部分,且都是以乙代甲,乙出现而甲不出现。但是,借喻甲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教研会上,一些同志为判断小学语文第七册《瀑布》一诗中出现的“白银”、“珍珠的屏”的修辞方法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借喻,有的说是借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何在,其区别有二: 第一,借喻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本体事物,而借代则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  相似文献   

12.
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淮南矿务局二中刘力维中学生为港附和借代常常分辨不清。那么怎样区别借喻和借代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去鉴别:一、看他们构成的基础是相似还是相关。借喻是比喻,对所说的事物运描写作用,虽然本体和顾体国正自然不同的事物,但自相似性,即阎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借代和借喻是汉语修辞格中两种常见的辞格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因二者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 ,教学中都把二者作为首先要讲的辞格。这两种大家熟悉的辞格 ,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比喻是用于和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却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 ,使表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 ,俗称“打比方”。借代是借用与表达对象相关的其他事物代称表达对象 ,使话语具体鲜明地突出表达对象的特点的一种修辞格。在语言实践中辨认二者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有时不易分辨 ,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圆规”,就是使用了借喻…  相似文献   

14.
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将会使文章增彩不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修辞方法既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又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 为了更好地掌握、区别、运用这些修辞方法,下面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借喻和借代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一个比喻句一般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在明喻和晴喻中,一般三部分都出现,而借喻的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15.
连永霞 《考试》2009,(2):63-63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其格式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通感,其中的借喻、比喻极易与借代、比拟混淆。学生在运用时要加以区别、正确使用、才促使自己语言更多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6.
老调初弹     
本文就《修辞二题》来谈借喻借代之区别。一般认为:比喻是相似,借代是相关,掌握了即可判明。其实不然,尽管两人对相似相关解释得完全一样,落实到“圆规”这一类例句上,也会有分歧。本文以为这是由于理论上不够严密造成的。只有把理论丰富了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四)掌握修辞格之间的横向联系有些修辞在运用中容易混淆,使用时要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如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反问与设问的区别,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对偶与对比的区别等。掌握这些修辞格之间细微的区别,在运用中就更能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①比喻与比拟的区别。首先,二者相比,比喻是“以甲喻乙”,重点在“喻”,本体和喻体联系的依据是它们的相似点;比拟是“以甲当乙”,重点在“拟(仿照)”,它不在乎本体与拟体有何相似点、相关点。其次,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比喻需以不同类的两事物的“相似点”为基础;比拟则根据需要直接把一事物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确是老生常谈。就是鲁迅的“然而圆规很不平,……”这句话也不知多少人谈了多少遍。既然是老生常谈、也就不能“长”谈,只好“短”谈了。 1.本无纠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与明喻和暗喻一样,都是用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其特点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得本体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借喻与其他比喻形式不同的是本体事物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借代,是一类与比喻及其他辞格平行的独立的辞格,它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其特点是通过“换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20.
赵安民 《语文知识》2001,(10):33-35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在讲到多义词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讲到了词的比喻义。把“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做比喻义。(黄伯荣《现代汉语》514页)像“帽子”比喻“罪名”,“近视”比喻“目光短浅”,“结晶”比喻“成果”,“搁浅”比喻“停顿”,“酝酿”比喻“商量准备”等。并且都详述了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的区别。那么,通过借代而固定在词上的意义是否可以叫做词的借代义呢?像“须眉”代指“男子”,“笔墨”代指“文章”,“干戈”代指“战争”,“管弦”代指“音乐”等。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须眉”“笔墨”“干戈”用来指称“男子”“文章”“战争”显然不是它们的本义,也不是由本义推演发展而来的引申义,更不是通过打比方而形成的比喻义。因为,比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点,而借代的构成基础却是相关性。这里显然只是相关而非相似,它们的意义是通过借代形成的,把它们看作词的借代义,既符合语言实际,又有利于明确多义词的词义来源和义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