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2.
《辞源》释“怨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礼乐志》所言《诗经》"怨利之诗",此"刺"字非个语"讽刺"之意,当依《毛传》《瞻印》释为"责"。验证《诗经》"怨刺"一类诗.其内容绝没有嘲讽朝政之意,而只是黄其想咎,欧其改过,重振朝纲;检索先秦两汉文献中所允之"刺"字,皆没有含"嘲讽"意味的义项;考查"讽刺"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演变,个语"讽刺"之意是"刺"字的后起义项,大约始于唐宋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钱锺书《诗可以怨》中各观点做了细致考察,针对"为文造情"问题,指出决定"穷愁"经历能否产生佳作的关键在于主体的表达能力,或曰表情达意的有效性;并指出"诗可以怨"与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抒情性传统相关联,成就诗人和诗作的关键因素是善感的心灵,而非"怨"。  相似文献   

4.
"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相似文献   

5.
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爱美人尽皆知。教读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总是惊羡于词中女主人公的娇慵之美,妩媚、多情之美,喻之于心,有不吐不快之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历来不乏研究者,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也因所处时代、文化背景、思维角度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感士不遇"说(如张惠言《词选序》、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闺怨"说(如刘熙  相似文献   

6.
《诗品》重视怨诗,在钟嵘眼里,同是怨诗,因为诗人个性与经历不同,其“怨”的内涵就不同,因此造成其诗歌品藻之高下和怨情之丰富,通过对汉代怨诗的解读,说明他是如何继承与发扬我国古代诗学这一理论的。  相似文献   

7.
"怨诗"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诗歌形式。从孔子从诗歌功能的角度出于政教目的提出"诗可以怨"开始,到屈原第一次在诗歌创作中无限制地抒发自己的"怨"情,再到钟嵘《诗品》第一次对"怨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大大提高了"怨诗"的地位,古代诗歌理论实现了从政治附属物到纯文学的转变,诗歌创作中的"个人之情"不断加强,对后世"怨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9.
以怨言诗固然为中国诗学的一个传统,但孔子所言诗可以怨亦自有其经解本义,对古典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和力求揭示古人原意。程巍研究员新撰论文原题《诗可以怨与钱锺书的〈诗可以怨〉》,原刊《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30日13版。为便学界检索,征得作者同意,由期刊再予刊载,原刊编辑删落的个别字句均予保留。  相似文献   

10.
以怨言诗固然为中国诗学的一个传统,但孔子所言"诗可以怨"亦自有其经解本义,对古典进行现代阐释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和力求揭示古人原意。程巍研究员新撰论文原题《"诗可以怨"与钱锺书的〈诗可以怨〉》,原刊《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30日13版。为便学界检索,征得作者同意,由期刊再予刊载,原刊编辑删落的个别字句均予保留。  相似文献   

11.
"诗"固"可以怨",但若怨到像叔本华哲学那样"空扫万象"的程度,也就不必有任何形式的文学存在。文学作品的"怨",不一定通篇都是"穷苦之言",至少会含有潜在的"欢愉之词"。《红楼梦》以美好爱情的毁灭为主线,充分揭示了这一悲剧的必然性,所以,王国维称之为"悲剧之悲剧"是精辟的,但其基础则并非是叔本华哲学。《围城》以方鸿渐的际遇为主线,方的恋爱婚姻,有一定的社会心理根源,虽不能以崇高的人格和明确的理想打动读者,却能给人哲学的启迪。两书提供了"诗何以怨"的两种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雅诗凡105篇,就其内容来分,计有怨刺诗34篇,赞颂诗25篇,宴饮诗13篇,爱情诗13篇,史诗5篇,其它诗15篇(内容各有所述,但同一主题又不足5篇,姑且归为一)。由上统计可知,怨刺诗占了雅诗的三分之一左右。怨刺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如把《诗经》放在历史上来考察,那么,对中国古代思想、古代政治和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些怨刺诗。笔者对刺话已作过一些探讨(拙作《二雅刺诗内容深》和《二雅刺诗再探》分别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一期),本文拟对怨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怨诗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13.
《菩萨蛮》是自盛唐以来就风靡一时的曲调。曲名于唐开、天间早列入崔令钦《教坊记》中,敦煌曲子词也表明此曲至迟于开、天时已广泛在民间流传。中唐以后,官苑至于文坛倾倒于此曲的记载更不少见。《花间集》录晚唐温庭筠《菩萨蛮》词作十四首:(《全唐诗》录十五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还记得有关这个曲调的轶事一则:“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令狐綯)假其新撰(温作)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对曹植评价最崇高,其中"情兼雅怨"一句,诸家有歧解。作者认为:"情兼雅怨"之"雅",是指《小雅》及其所代表的风格,"怨"是指《楚辞》及其所代表的风格。钟嵘认为五言诗有《国风》《小雅》和《楚辞》三源,曹植诗源出于《国风》,同时兼备《小雅》和《楚辞》的特点,故而最高。这一看法实质上初步确立了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并得到后世批评家的认可和完善。只是到宋代以后,曹植的诗名和地位骤降,"集大成"的桂冠被杜甫专有。但曹植对于诗歌,从题材到技法、从风格到体式都能集众家之长而又有多方面开拓,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第一位集先秦汉魏诗之大成的诗人,他和杜甫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两位具有"集大成"地位的诗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诗学理论中,较为注重诗歌的“怨刺”作用,《诗经》具有开创之功,孔子论诗提出了著名的“诗可以怨”的观点。这一重要思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  相似文献   

17.
钟嵘的《诗品》反复以"怨"论诗,发掘五言诗"雅怨"、"凄怨"、"典怨"、"孤怨"、"清怨"的美学特色,进而以"愀怆"、"凄戾"等强化"怨"的深度。探究钟嵘以怨为美的诗学审美标准,不难发现其独特的文化历史成因。《诗品》上承"诗可以怨"、"发愤"论形成的诗学标准,下启"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诗学理论,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贠娟 《文教资料》2013,(15):9-10
花间词"鼻祖"温庭筠词风深美闳约,精艳绝人。与之齐名的韦庄除花间词所共有的婉媚、柔丽、轻艳外,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等人,开辟新的写词意境。本文就《花间集》中所录温词《菩萨蛮》调十四首,韦词《菩萨蛮》调五首,再度探索温、韦词中的意象、内容、意境。  相似文献   

19.
《诗经·唐风·鸨羽》,按《毛传》《郑笺》《诗集传》的传统解说,则属于怨战诗。近代研究《诗经》者,大都认为《鸨羽》是怨徭役之诗,或笼统称之为怨徭役、兵役之诗。考察《诗经》中有关战争的诗和晋国史实,《鸨羽》应为怨战诗。先看原诗: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鹽,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鹽,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与《楚辞》在抒发怨情方面,人们一般认为《诗经》偏重于平和含蓄,《楚辞》抒情则较激烈。其实二者最大的不同并不在此,而在于《诗经》表现的是那种基本生存、幸福受到威胁时而产生的哀怨之情,《楚辞》的怨情,主要是个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导致的怨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