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宁 《东南传播》2015,(2):22-2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包括的数字、网络和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新媒体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做了具体介绍,并对新媒体技术对影视传媒的影响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新媒体平台、技术及工具对精准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进行优化与提效,将提升高校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工作的实效性与时效性。由于智能终端广泛普及、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宣传维度丰富多变,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学生的主流社交渠道、新媒体技术成为数字化校园体系建设核心、新媒体工具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鉴于此,高校应该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技术及工具的优势来改善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方式与路径,具体包括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形成精准资助贫困学生信息交流机制、应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利用新媒体工具强化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工作宣传力度,提高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熊卿 《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4):28-29,32
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问题,总结了新媒体技术概念和特点,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对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带来的影响,深入探索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举措,并提出比较可行、具体、有效的发展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董业凤 《新闻战线》2015,(3):225-226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当今社会发生巨大改变,同样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式。新媒体技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中起到什么作用,大学生就业在新媒体时代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高校如何在新媒体技术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成为高校及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就业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APP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交简历、申请职位,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体设备搜寻就业信息,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今新媒体技术十分普及,但是在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张园 《今传媒》2014,(5):28-28
正主持人语: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大跨步发展,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新媒体层出不穷,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大量普及,开放的互联网技术平台已经逐步建成并随之应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发展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充分、高效地进行资源整合,互联网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广播电视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新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因其结合了网络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便捷性、实时性成为新媒体的代名词,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总的来说,新媒体的出现对广电部门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将结合广电技术体系现状及新媒体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探讨,并分析新媒体在现今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很多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新媒体技术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概念,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的交流方式及信息传播方式也得以大大改进,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成为了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新技术。本文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阐述了新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论新媒体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新媒体产生的社会基础。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新旧媒介必将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的概念与特性,接着论述了SMS、MMS、WAP、数字电视以及WEB 2.0等新媒体技术,最后详谈了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如今,新媒体等被广泛地运用,使新闻传播进入了全新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媒体技术就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其对信息进行传播,拓展了新闻传播的途径,增强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技术带来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所以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本文从现代信息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剖析了现代信息传播新媒体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对策。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背景之下,只有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才能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势,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的"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一、新媒体及其优势概述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播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而现今社会所兴起的新媒体技术则是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以及数字电视等。从广义上讲,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借助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无线通信网或者是卫星等渠道,将电脑以及手机作为终端设备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进一步来说,新媒体应该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目前,人们在生活经常使用,同时也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新媒体基本可以概括为 QQ、微信、微博等。  相似文献   

13.
姜桂同 《青年记者》2016,(20):36-37
当今时代,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介入媒体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被称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面对新的媒体生态,我们应当理性对待新媒体,正确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益  谢永龙 《出版广角》2016,(19):77-79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户外广告中的广泛应用,户外新媒体广告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从写字楼、地铁、公交的液晶电视,到机场、医院的LED显示屏,户外新媒体广告无处不在.文章总结了户外新媒体广告的含义和特点,并结合户外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从互动体验、场景生活化、数字技术等方面分析户外新媒体广告的创意与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新技术环境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产生出广播电视传播新的形态。新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要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达到共赢,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是必然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营造出新技术环境,创造出诸多被称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而在广电领域则产生传播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的繁荣发展使纸质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及传播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尽管我国科技期刊并未完全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应用,但主流传播途径已经成为新媒体。因此,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自身竞争力提高,进而提高传播力及影响力。本文在介绍新媒体技术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新媒体技术提高科技期刊竞争力的策略,旨在为其他学术期刊应用新媒体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新媒体艺术在各种交互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新媒体艺术创作与交互设计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为新媒体艺术增添了更多的表现形式,让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与可视化。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特征、新媒体艺术创作中交互设计的原则、内容及应用进行探究,总结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新媒体艺术创作与交互设计的融合,以期创作出更多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为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稳定的基础。如今,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出版领域的中坚力量,传统出版业不能再固守原有的发展思维,而是应当主动与新媒体融合,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探索与时俱进的革新路径。本文主要围绕着如何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这一问题开展研究,从与新媒体相关的各项内容入手,探索融媒体思维引导下的出版领域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与数字技术、新媒体融合发展。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与新媒体适时适当地结合,把广播媒体的优势最大化,借新媒体的形式,发展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般分为技术层面的融合、内容层面的融合、传播方式层面的融合,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