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们在上公开课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课前谈话。这个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我以为良好而有效的课前谈话应该具有三个特点:一要巧,二要诚,三要尽可能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有一次听北京特级教师华应龙讲课,那天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刚从飞机场出来就马不停蹄地走进教室,一路风尘仆仆。学生们发现老师的衬衫后背都湿了,说老师一路很辛苦。于是华老师就很自然地聊了一些旅途感受,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2012年3月12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周敏泽在常熟市高三数学教师会议上作"高三数学复习的思考"报告中提出了"与学生聊题"这一新观点.事实上,教师很少与学生聊题,也不愿与学生聊题,为何?教师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自己悬殊,缺乏共同语言,没有什么可聊的.其实名著《论语》就记录有孔子与学生"聊题"的过程,其精彩、经典,至今让人赞不绝口.那么,如何与学生聊题呢?所谓"聊题",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题目以轻松随意的方式谈话,不拘礼仪地、不受拘束地谈话.课后的师生聊题,没有  相似文献   

3.
课前谈话是外出借班上课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即兴谈话,用来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同时,也可以充分展现执教者的知识储备、语言特色和教育理念。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活动,听到了许多精彩、风趣、有效的课前谈话。其中有三位执教教师都采用了“猜一猜”的方式进行课前谈话,笔者对他们的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归类与比较,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课堂中,当我们带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之处造就精彩?  相似文献   

5.
《分数除法》因其算理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学生们往往感觉枯燥与不易理解,它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教师为之头疼。但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凭借其智慧,让我们品尝了一节有滋有味的《分数除法》计算课。【精彩片断】课件出示:3/4+2/7师:怎么算?学生一起回答: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特级教师上观摩课。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大胆提问,结果却无人举手。教师亲切地问:你们怎么不提问啊?有一位学生大着胆子说:老师让我们不要乱说话。教师马上鼓励:小朋友怎么会乱说呢?你们说什么我都爱听!有了教师的肯定,学生打消了顾虑,课堂迅速由阴转晴,顿显  相似文献   

7.
陆芳 《考试周刊》2013,(95):77-78
<正>在倡导优质的课堂教学的今天,教师对课堂中的把握越来越到位,正是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实现了有效教学。为了让教育更好地发展,现在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各种教育形式层出不穷,教师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现在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就是外出听课,因此教师借班上课是"家常便饭"。师生初次见面,相当陌生,于是精彩、高效的课前谈话便应运而生。课前谈话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而且是最为简单、有效、最受欢迎的交流渠道。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精心地设计细节、科学地处理教学细节上.笔者有幸在浙江省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中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陈彤执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课中,陈彤老师以他那精湛的教学功力给与会的听课者展示了一节精彩的科学课,许多教师都为陈彤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所折服,学生也在教师艺术式的组织下愉快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课后,笔者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也上过这一课,为什么我上得不成功呢?反思自己上课的经历,细细回味着陈老师的这节课,在寻找自己与陈老师之间的差距时,"细节"一词出现在笔者的脑海中.显然,陈老师的成功与他深厚的教学功力是分不开的,细节的成功处理是这堂课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张玉成 《辽宁教育》2010,(11):47-48
所谓课前谈话,是指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为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即兴式谈话。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让上课教师很好地了解了班级的学生情况,而且还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课前谈话的策略有很多,有的用丰富的情感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有的用幽默的语言融洽师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皋岭 《江西教育》2014,(8):18-19
近来,有幸聆听特级教师徐斌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欣赏到徐斌老师充满无痕魅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不露痕迹中,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顺畅.课堂教学把学生已有的认知与要探求的未知进行无缝对接,从具象有形到抽象无形的渐进中,学生思维拔节、认识提升,从而不仅建构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发展了数学综合素养. 一、赏析数学无痕教育的精彩片断 [片段] 徐斌老师在教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谈话导入时,课件动态演示,逐层推进,引出要学习的新知——线段图.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认识过“倍”,你能说出图上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课前谈话师: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生1:我们认识过0到20这些数。师:谁能从0数到20?生2:0,1,2,3,…,20(拍着手)。师:谁能接着往后数?(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相似文献   

12.
孙静 《陕西教育》2009,(7):158-159
课前谈话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为学习新知作铺垫.课前谈话不应该成为教师才艺表演的舞台,不应该成为哗众取宠的噱头,良好有效的课前谈话应该由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而定,由课文的基本特点而定.课前谈话应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3.
从教多年,听了无数堂普通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公开课、观摩课,一般的课堂精彩纷呈,精彩的课堂高潮迭起。如果有点评,也会妙语如珠落玉盘。但几乎没有人真正关注过学生在课堂的语言表达。我们会为个别学生的精彩而鼓掌,会为个别学生的精练而喝彩,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说不好,问题严重,多年来如此,哪怕是特级教师的课...  相似文献   

14.
曾几何时,多么渴望听课,特别是听名师的课。常常为一堂好课激动不已,热血澎湃;常常为一个好的设计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但是,也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这样的课好是好,可惜学不像。公开课学不像,是不是公开课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平常上课没有的东西呢?课前谈话,可是煽情大凡公开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不愧为名师,往往三言两语,就使学生兴奋起来。不妨先来看看于永正老师和支玉恒老师是怎样进行课前谈话的。于永正老师:“我看同学们的脸上有两个标点符号,一是问号,二是感叹号。有问号的学生是想问,老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有…  相似文献   

15.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大门的重要一步。如何才能创设好的情境,紧扣学生心弦,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回顾并感悟几位名师的精彩导入。【片断一】特级教师钱金铎"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新课精彩导入师:同学们好!刚刚见面就要请大家上课了,愿意吗?生:愿意。师:为什么说愿意呢?生1:老师给我们上课,能  相似文献   

16.
战利 《广东教育》2005,(2):56-56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们在上公开课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课前谈话。这个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我以为良好而有效的课前谈话应该具有三个特点:一要巧,二要诚,三要尽可能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课堂,更是溢满精彩与活力的课堂,但这样一种精彩与活力需要我们教师的潜心预设,师生情智在课堂上有效传递。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巧于设计,用自己的智慧不断为语文课堂生成精彩。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如何润物无声地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触摸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体味到数学思想的美丽与深刻呢?这是我们一线教师首先关注的问题。笔者现结合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搭配的规律》一课谈谈自己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研读分析教材挖掘数学思想特级教师斯苗儿老师曾经说过:"一些课上的不好的原因不在于方法和技巧,而是教师本身的数学功底"。因此,我们在课前应认真研究教材,除了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层次,读懂教材的每一幅图,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尽力挖掘和揭示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课前谈话,激发爱国情感对含有丰富的爱国情感的课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谈话,调动自身的爱国情感,传导  相似文献   

20.
听了一节由来自武汉的特级教师讲的观摩课——《古代英雄的石像》。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生动形象的课本剧表演,精彩纷呈的课堂答辩,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像是给在座的听课教师注入了兴奋剂,让每一位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毋庸置疑,这是一堂绝对精彩的好课。但留下来的疑问是:课堂放开了,是否就可以让学生信马由缰,不加控制?这节课还是有一点瑕疵的。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小石头为什么不相信历史?”时,发表了这样的见解:“历史历来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