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开始对历史记忆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记忆使历史枯燥无味,历史只要理解就行。殊不知,人类记忆的痕迹就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记忆。所以,我们反对历史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主张师生从历史记忆中获得历史价值和启示。一、历史记忆的内涵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里发展的奠基石。从记忆开始,到记忆保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要学习和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必须通过记载历史的各种材料,重构历史的表象,使认识的客体有所定位。初中历史学科对学生而言是有趣的,学生也是喜欢的。但是,历史学科中时间、事件、意义等多数内容是需学生去记忆的,它不像学数学和政治那样,有着记忆的特殊性,如果教师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学生是学不好历史学科的,反而会望而生畏。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总结一些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3.
记忆     
知识经验只有我们记住了才具有永恒的价值。没有记忆就没有持久的学习,就没有“过去”和将来”的概念,就没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连续性的认识。没有记忆,也许我们今天还徘徊在动物阶段,没法从事学习,不能从历史经验中获益,面临各种情境而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4.
作为年鉴学派第三代领袖,雅克·勒高夫别开生面地将记忆引入史学研究领域,是其"新史学"的继续探索。勒高夫主要从时间观、记忆和历史三个维度论述史学观念的未来。在时间观上指出了古代/现代、过去/现在的时间模糊性,证明史学不仅仅是研究过去的科学;从记忆角度梳理欧洲从古至今记忆的流变,指出历史不应当受记忆的桎梏而应适时挣脱其枷锁;就历史视野而言,探讨了历史精神、历史哲学等,提出历史所应当具有的科学性及其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记忆是一种回溯过去的心理形式,也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身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参照点。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录记忆的模式,文学作品中的记忆书写不仅参与了文本叙事的建构,也反映了创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约翰·巴斯的作品便蕴含了记忆书写的因素。巴斯在《安息日传奇》中呈现的家庭记忆、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三种记忆模式揭示出了他对于主人公苏珊通过家庭记忆和创伤记忆实现自我建构的人文关怀、对于神话经典和现实生活关系的探知以及他身为作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历史记忆是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最近几年成为多们学科关注的话题。历史记忆离不开社会、集体,是在现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过去的构建。进入21世纪,影视传媒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影视传媒是形塑历史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艺术家》对20世纪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历史记忆为例,探讨电影构建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效记忆?这是学习历史首先遇到的困难问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的过去性和复杂性特点,因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记忆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现就我在历史教学中,试用的行之有效的几种记忆方式和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记住一些历史基本知识是学生学好历史课程的基础。但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再加之中学历史课程课时少,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等原因,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和复杂性特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三大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和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和复杂性特点,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于学习这门课程事至关重要的,本文则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历史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地强调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且识记效果也不理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识记习惯,提高他们识记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为此,应该在教学中加强意义识记。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意义识记呢?我们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遵循认识规律,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生感知和认识事物要经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既不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也无法直接观察。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直观教学,给学生提供间接观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课文中的插图、画像,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知识,再现历史形象,增强生动性和真实感,促进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简明历史地图,有助于形成地理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系统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促进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3.
记忆就是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记忆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没有记忆,学习就没法进行。俄国卓越的军事家苏沃洛夫说:“记忆是智慧的仓库。”历史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是一个记忆过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学习新课标,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历史课的能力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历史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知识、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他们认识事物,认识纷繁的历史和社会能力非常有限,难以从众多庞杂的历史事件中的出其规律性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在历史教学中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能力的培养。一、记忆知识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是需要牢固记忆的,这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再认、再现历史知识,从心理上说是一种忙能力,要想提高记忆效果,首先要明确记忆的…  相似文献   

15.
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运用多种写作技巧,通过宠儿,十八年前塞斯被迫杀害自己的襁褓中的女儿,对塞斯一家人的萦绕,以及塞斯对于过去那段历史的重新记忆与认识,揭露了黑奴制对于这个黑人社会所带来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6.
试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李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这种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反映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以此来获取知识。对于识记性较强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就较突出。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遵循记忆规律,就初中学生历史...  相似文献   

17.
停与行     
雪莱有一句名言:"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逝去的时光固然难以挽留,我们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人是有记忆的,历史会长久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包括人脑中的记忆以及以文字、图像等形式留下的记载)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仍拥有着部分过去.  相似文献   

18.
卢武 《天津教育》2023,(32):119-121
<正>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然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 历史考察是认识历史的一种方式,它与历史教学发生联系是由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与一度性特点所引起的。历史,不管是发生在近期的,还是发生在久远的,就历史教学而言,都是发生在已经过去的时间里,而且它是以过程形式存在,即过去了的永远过去了,既不会再现,也不会重演。对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当代史,都不是他们所曾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事。这一实际情况无疑与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发生矛盾。因为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所谓感性认识系指对认识对象的具体感知。历史学习怎样从感知开始,这便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工作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去直接接触所要认识的事物,是运用直观原则之最易收效的一种有价值的作法。例如在生物、物理、化学等科的教学中,常常使学生对所要认识的事物直接进行观察,不仅观察其静止的形态,并且通过实验去观察诸如动植物的生长、物体的运动、以及各种元素的化合和分解的活动的过程。再配合上语言的描绘、文字的叙述、图片的展示等间接的直观,就更有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能使学生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但这在历史教学中却存在着特有的困难。因为历史已成过去而又不能重演,没有方法再使学生去直接接触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直观原则是另有其自己的特点的,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学生的思维想象再现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留下的一些痕迹,如文献、古迹和其他实物等是可供学生直接接触的历史材料,但这只是残缺不全的片片段段,而且是静止形态的,并不能从这些片段遗物中直接地完全看到过去活生生的历史面貌,还必须借助讲述时的语言描绘唤起学生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