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任昱 《新闻采编》2004,(2):25-26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时提出的,要求新闻媒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对地市党报来说,以“三贴近”为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批评报道则是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要使批评性报道既坚持止确的舆论导向,又体现“二贴近”,重要的一条是把好关,把好度。佛山电台的《百姓事务所》栏目自2004年4月开办以来,在这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践,使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得到了群众的欢迎,专家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如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已经作了明确要求。概括地讲,就是要“从工作需要出发,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尊重新闻规律,按新闻规律办事,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勇于创新,努力做到“三贴近”,提高新闻工作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是当前改进新闻宣传,实现“三贴近”的突破口;“改进”应解决领导人对待新闻报道的认识误区,实现党政机关和领导人与新闻媒体在观念行为上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只有贴近读者,才能对其产生吸引力。而耍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寻找独特的报道视角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有新闻学者指出:“好的报道角度呈现于读者眼前之际,如同让人们看到一颗切割精美的钻石,会生出一种端详它、观赏他、研究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在新闻实践中。能否寻找到贴近读者的最佳报道视角,考验着报道者的能力素质。其实,在报道视角上贴近读者的路径还是不少的。  相似文献   

6.
宋环宇 《新闻传播》2009,(7):112-112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要求,新闻报道能否做到“三贴近”,不仅关系到新闻媒体能否落实好党的新闻宣传方针,能否完成好光荣使命,而且也事关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林城晚报》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立足于人文关怀,以人性化报道实践“三贴近”原则,寓“三贴近”原则于人性化报道之中,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主要战场,广州电视台以多年来形成的“两会”报道特色。一方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另一方面报道题材贴近百姓,新闻注重“短、平、快、活”,而受到观众、同行、宣传部门,以及人大政协的肯定。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收视调查数据。广州电视新闻在“两会”期间是广州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笔已连续十年参与“两会”报道,主要的体会是把握基点、找准焦点和抓住亮点。  相似文献   

8.
钟明明 《新闻界》2004,(2):70-71
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各级领导改进作风,贴近民众,严格自律,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要求新闻媒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定.给新闻媒体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用什么方式、从何种角度来报道会议?怎样把会议中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信息.准确、及时、充分、生动地传达给受众?其实有关会议报道的改革问题,已经喊丁许多年,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提到了如此重要的议程。各大媒体闻风而动,尤其是一向板着面孔的各级党报头版变化显著,报道内容和方式有了大幅度的改进,但是,从会议的整体报道上,后续报道上,深入报道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值得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经常涉及“政策”,人们往往将“金融”与“宏观”联系在一起。于是,许多举着“贴近读者,服务读者”大旗的地方党报,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对金融报道领域的开拓。但许多实践证明,金融报道也具有“贴近与服务”特质,用心地去挖掘,地方党报是可以让金融报道“出彩”的。  相似文献   

10.
毛毛 《新闻知识》2000,(9):43-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得以快速发展,在国际上获得了应有的位置。这同时也拉动了国内各新闻媒体的体育报道。当前,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已成为晚报及都市报的三大支柱。如何让体育报道成为读者阅读时的首选,不仅靠体育热点抓读者,而且要求体育记者努力写作,把体育报道写的更为精彩、生动。 体育报道“质量”的体现,包括许多方面。就写作方面来说,不外乎“描绘”二字。干干巴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字。尤其是在报道文章中的开头也是如此的话,无疑会令读者讨厌。久而久之,记者和报纸的信誉便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主流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问题。如何实现这“三贴近”呢?体验式报道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胡恩强 《新闻实践》2005,(10):54-55
将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需要。通过微观反映宏观,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媒体的特长,做出好的经济报道。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顺藤摸瓜,沿着宏观调控的政策脉络,找出地方的政策调控“末端”,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财政、  相似文献   

13.
于雪 《新闻知识》2004,(8):17-19
当前的新闻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打出“眼球经济”这张牌。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媒体不仅在标题和内容上大做文章,尤其是在文化娱乐新闻的报道上,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势头。如今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文化娱乐报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各新闻媒体浓墨重彩宣传的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地方党报的《连云港日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创新报道内容形式,注重深入农村、深入生活、深入农民,打“贴近”牌,让“主角”说话,使新农村建设报道出新、出彩,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仁义 《传媒》2003,(5):1-1
中央政治局3月28日召开会议,研究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中央政治局专门研究改进新闻报道工作,这是不多见的,说明中央领导对新闻宣传的高度重视。 李长春同志近日对改进新闻报道工作做出指示,他强调指出,新闻工作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功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过剩时代,新闻报道能否做到“三贴近”.不仅仅关系到新闻媒体能否落实好党的新闻宣传方针、能否完成好光荣使命,而且也事关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立足于人文关怀.努力促使新闻报道向人性化转型,以人性化报道实践“三贴近”原则.寓“三贴近”原则于人性化报道之中,在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实践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三贴近”呢?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路,是实现“贴近”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又是工作在各条战线上进行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对象,同时,还是新闻媒体的最广大的受众。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要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  相似文献   

18.
方明远 《新闻界》2005,(6):97-97,108
“成就报道”是党报展示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绩,以鼓舞全社会奋发有为的重要报道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成就报道”由于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少报道被打上“做秀”烙印,不被广大读者认同,成为党报报道的重大难题之一。因此“成就报道”如何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如何通过报道模式创新实现“三贴近”要求,使报道让读者喜闻乐见,能够起到“入脑、人心”效果,成为党报“成就报道”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兴办教育的民族之一。教育如今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几乎关涉到每个家庭,每个人。教育突出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关注度,决定了教育报道一直被新闻传媒所重视。以“贴近市民、服务市民”为己任的大众化报纸,更是将教育报道作为争取读者、争夺与稳固市场的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20.
为基层服务、关注民生、救助弱者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坚持“三贴近”、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如今,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求助,新闻媒体如何才能避免“包打天下”的尴尬局面,从而提高救助性报道的成功率?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救助性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