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献记载中,有关战国时期魏国设县的资料很少,难以窥见其全貌。但是在战国时期魏国的兵器铭文中,涉及魏国置县的资料并不少,这为研究战国魏县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提供的重要史料。本文利用战国时期魏文物中的兵器铭文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魏国所置县,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研究古代政区地理有着长远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加,对古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从战国县制、秦郡和《汉书·地理志》等三个方面概述出土文献对政区地理研究的贡献,初步结论为:(1)战国县的生成方式约有4种:三晋齐燕由县鄙之县到县邑之县再到郡县之县,秦商鞅变法"聚小乡邑聚为县",楚"灭国设县",以及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先由点线占领再到军事控制区最后形成行政化区域。(2)秦郡的设立有一个从12郡再到36郡的过程,秦始皇36郡并不包括秦国本土的内史地区,而仅限于山东六国故地。(3)《汉书·地理志》的郡县名目及数量当有可靠的官方档案来源,可以信据;附注的郡国沿革部分可信度不高。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献记载秦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很少,有关其地方设置特别是郡县的情况更是不清楚.但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大量秦文物涉及到秦代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代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获知的重要史料.本文利用出土的秦文物和战国秦汉城市考古的有关资料,结合文献,首次考证秦代广阳郡设9县的情况,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实行郡县制,即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国都附近内地则设置县.但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文物中涉及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地名资料多称“某某都”,与其他六国置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本文利用战国燕文物中有关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战国时期燕国县级地方行政单位称“都”而不称“县”,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5.
关于赵国丛台的始建年代,以往记载赵武灵王始筑说非常普遍,但并不确切。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的辨析,考证了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是战国、两汉时期赵王的宫殿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方位历经2000余年的天灾兵燹也并无变迁。  相似文献   

6.
关于赵国丛台的始建年代,以往记载赵武灵王始筑说非常普遍,但并不确切.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的辨析,考证了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是战国、两汉时期赵王的宫殿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方位历经2000余年的天灾兵燹也并无变迁.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赵国参与了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战争,到了战国后期,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多次组织六国抗秦活动并发挥重大作用,赵国的积极反抗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影响甚至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荀子故里应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并在很大程度上应是赵国的都城邯郸。荀子的祖上可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族荀氏,但荀氏封地于战国时期并不属赵,因而指今山西南部的临猗、新绛或安泽几个地方为荀子生地都是没有根据的。不能因为《史记》仅仅记载荀子为"赵人"而未给出其生地在某个具体的县邑,便对荀子故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测。  相似文献   

9.
荀子故里应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并在很大程度上应是赵国的都城邯郸。荀子的祖上可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族荀氏,但荀氏封地于战国时期并不属赵,因而指今山西南部的临猗、新绛或安泽几个地方为荀子生地都是没有根据的。不能因为《史记》仅仅记载荀子为“赵人”而未给出其生地在某个具体的县邑,便对荀子故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测。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史研究中,文献和金文常提及邑以及对它的封赏情况。邑字的原始象形,是在象邑形的口旁边附加了一个跪坐的人形,意在强调邑是住人的地方①。对邑的研究,是对于先秦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周代的邑作些初步考查。一、周代邑的含义和分类先秦金文及《左传》、《尚书》、诸子等文献中常出现邑字。大体说来,文献中的邑字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一)、人口聚居的城市或村落。文献中的邑有的称“都”,有的称“皆,金鹤在《古录礼说邑考》中说:“王国公卿采邑称大都,大夫来邑称小都,…  相似文献   

11.
圆首“王刀”是赵国出土刀币的一种。从文字学、年代学、器形学角度分析,圆首王刀的币文“ ”应释为“王、刀”二字,其铸邑当在赵国境内与鲜虞中山国交界之处。  相似文献   

12.
结合传世文献与古文字材料来看,赵国郡级职官的记载相对缺乏,目前仅能搜集到郡守、强弩后将、司寇三职。赵国县级职官的设置较为复杂,现可推定有令、尉、司寇、司工、司成、工师、冶尹、宗正八职。赵国郡、县职官系统的不均衡特征可能是由郡与县在主要功能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赵国县级职官系统的复杂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代官僚制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赵国具体史实为依据,通过对赵国实际国情的阐述,分析李牧的性格、地位、权力及其所处的环境,由此证明战国末期李牧的历史悲剧的发生,是有其必然性的。  相似文献   

14.
祁黄羊荐贤     
吕不韦 《华章》2011,(2):25-25
【导读】吕不韦(?-前235),是战国末年卫国的大商人。他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作为人质被送往赵国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就通过帮助异人进行政治投资。  相似文献   

15.
《作文大王》2010,(1):18-19
瞒天过海,比喻可尽种一种一欺骗手段暗中做成某事,使别人看不出来。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于是齐国派兵援救赵国。齐军没看直奔赵国,而是趁魏国此时内部空虚去进攻魏国,使攻赵的魏军不得不撤兵,回救本国,由此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就用“围魏救赵”来指袭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相似文献   

16.
岳麓书院藏秦简律令文书中出现了不少秦代郡名,其中有3个涉及到了汉初赵国。结合简牍、封泥及文献材料综合考证,汉初张氏赵国的属郡应为5个,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3个,此五郡均从秦帝国承袭而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记载了汉初中央直辖县道约270余个,其中有6个曾被误认为属于汉初赵国。据《秩律》记录,汉初赵国的南界应较大幅度北移,相应地疆域也比原来认识的缩小了约1/5。  相似文献   

17.
刘晓平 《语文天地》2011,(15):37-38
荀况,亦称荀卿,后世尊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书传世。作为先秦时期最杰  相似文献   

18.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19.
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赵国在建立之初的一百年间,以“南并知氏”为始,以“南筑长城”为终,始终推行着南进战略。这一战略发端于赵襄子“南并知氏,强于韩魏”的战略构想,赵国的政治中心由晋阳转移到中牟,进而定都邯郸,就是南进战略作为国策被付诸实施的标志,也体现着赵国对于中原地区战略角逐的重心所在。在赵襄子之后、赵武灵王之前的五代赵国君主勉力推行南进战略,其战略目的在于压制齐、魏,吞并卫国,曾取得“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天下之士而朝于邯郸之君矣”这样大有战国初霸之势的辉煌战绩,也遭受到了“邯郸之难”这样建国以来最大的战争浩劫。战国初年,中原地区已然被齐、魏二国的势力完全渗透,赵国强行推进南进战略,只能陷入中原列国的战争泥潭。而秦国则趁着中原混战,改革崛起。赵国审时度势,将南进战略逐步调整为北进战略,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开拓了千里北疆,灭亡中山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与强秦相抗衡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20.
邯郸是一个“四战之地”,赵国更是一个百战之国。可以说,赵国历史从奠基(三家分晋)到鼎盛(武灵王改革),直至灭亡都是与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有关赵国史研究的论著不少,但是专门研究赵国战争军事的论著却不多,尤其是对赵国历史上水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当然和与水战相关的史料缺乏有关,但也与对水战在赵国发展史上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其实,从现有史料的初步分析就可以得知,如果没有几次重要水战的胜利或失败.赵国乃至整部战国史都将需要重写。试对赵国历史上几次最重要的水战——引水围鄗、华阳水战及其相关问题作初步的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