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青海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琼 《青海科技》2006,13(6):23-26
本文阐述了青海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以及青海旅游业的形象定位。总结了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提出搞好青海旅游业开发营销的几点措施,强调只有体现特色,充分利用青海湖等品牌才能带动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远方 《青海科技》2014,(2):34-35
<正>近年来,借助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以及"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青海省着力打造旅游名省,随着国内绿色旅游消费需求的旺盛与大美青海美誉度、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青海省旅游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然而,在产业收入、游客人数不断递增的背后,我省旅游产业升级滞后、旅游接待能力有限、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矛盾随之凸显,如何通过"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成为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3.
罗正霞 《青海科技》2008,15(1):8-10
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旅游商品的发展滞后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青海省旅游商品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青海省旅游商品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生态旅游建设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及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旨在推动青海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青海素以得天独厚的高原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闻名于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旅游人数激增,旅游形式多种多样,环湖房车游、青甘环线游、自驾游、探险游、亲子游、乡村游、文化音乐节、展览游等旅游方式成为主流趋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海省加快国际生态目的地建设,因此提升青海省生态旅游气象服务能力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政策背景、青海省旅游目的地分布,以及青海省旅游气象服务现状,深入探讨了制约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青海省实际,以及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需求,提出未来青海省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为推动青海省“旅游+生态”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助力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莹  曹冠琳  赵筱 《科技风》2016,(4):24-25
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旅游通过旅游APP不断占领着旅游市场,而青海省旅游的发展也正需要像旅游APP这样的推动力,而大学生作为目前网上消费的主力军,其在旅游APP上的消费很有研究意义。论文通过对来青大学生的研究和对青海省现有APP的下载和使用,分析了青海省旅游APP的现状和大学生来青旅游的需求,并通过将现状和需求进行对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李婷 《知识窗》2014,(18):16-16
实现文化旅游的大融合、大发展符合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已显现出良好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大余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特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力提升了文化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陈洁琳 《大众科技》2013,(10):108-109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5前形势的发展,如何进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旅游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旅游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旅游业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在过去的30多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在不断地调整。文章在对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和近年来旅游发展政策沿革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产业定位和三大市场优先顺序的新思路,并对中国未来旅游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公共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特定旅游业态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是集旅游、娱乐、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代表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兴产业。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必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业有望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享受旅游给人们带来的新鲜和刺激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选择,老年旅游市场和老年产业已成为社会热点。同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因而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研究与开发也将显得尤为重要。开发老年市场,振兴老年产业,已成为促进旅游业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响湖南旅游客源市场变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主要因素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使湖南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加快湖南旅游业的发展,为制定正确的湖南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青海省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开发较早,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青海有成为西部光伏产业发展中心的潜力,但目前青海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实现产业突破,重在政府合理规划、有序引导。青海太阳能产业上演"抢滩"热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投资公司纷纷登陆青海,寻找青海省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中的巨大商机。国内最大的风电发电巨头——中国国电集团旗下的龙源电力集团公司,与青海省格尔木市政府签下了200兆瓦的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投资协议,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相似文献   

14.
物质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档案作为旅游业的衍生产物,承载着该旅游业的文化,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意义不断地被体现出来,了解旅游档案的特点对旅游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同时通过不断的开发及利用旅游档案,能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洛阳旅游发展的品牌塑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品牌的塑造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和重视,旅游品牌塑造凸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洛阳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洛阳旅游品牌的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16.
湖北温泉旅游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期,一大批禀赋较好的温泉资源得到开发,同时完善了湖北旅游市场结构,催动了湖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资源的简单利用等原因导致湖北温泉旅游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省内温泉旅游也进入瓶颈期。随着旅游业的整体转型,差异化的开发、培育新的消费结构、精细化的服务手段是湖北温泉旅游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设好生态文明、保护好生态资源,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以大柴旦翡翠湖为代表的众多旅游资源仍处于初始开发状态,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科学、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开发这些资源,是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青海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北区域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提出了湖北省旅游营销的思路与策略,力图从旅游营销方面为湖北省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从而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湖北省旅游业的整体营销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这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辽市旅游收入增速显著、在GDP中占比逐年提高,对地区创汇能力贡献显著,已成为本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通辽市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来研究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由旅游产业资源逐渐积累而成的一种潜在能力,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和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决定着未来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从经济、社会、产业和生态4个维度出发,对青海省2009—2018年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在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生态环境支撑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支撑、经济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辅之以次要地位;(2)10年间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综合指数增长最快,经济支撑、社会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支撑经历了“平缓—急速上升—急速下降”3个阶段;(3)10年间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日渐增强,其发展经历了“下降—稳步上升—急速上升—急速下降”4个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低水平潜力”“中级潜力”“高水平潜力”3个阶段类型。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对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