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只囿于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和模式,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启发、参与、交流等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外语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重视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会用所学语言来表达、交际,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和感情。口语课所培养的不是单纯的口语能力而是交际能力。交际法在口语课中的运用就是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创造性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使学生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新的场景中重新组织,从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见成效的,所以英语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带来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郑丹 《成才之路》2010,(24):54-54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作为英语教师,培养职专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就是我们的目标。大量实验证明,英语话剧可以作为英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所学的知识对课文或与其水平相当的剧本进行编排和表演,能强化学习的效果。学生在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不但找到了乐趣,更学会了在各种情况下怎样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巩固和加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学流派纷呈,各有特点,也各有侧重。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决定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英语口语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做到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本人从亲身教学实践出发,浅析直接法和交际法在中专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高中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素质教育,使用新教材,颁发《新课程标准》……那么,在新形势下,高中英语教育应该如何去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注重交际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交际法”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hristopher Candlit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交际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能用所学语言知识与他人进行交流,告别“哑巴”英语;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拥有充分表达自己观念的机会,将学生置身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在练习中求得真知,在运用中获得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和主动性的培养,混淆了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应扮演的角色。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交际能力。当学生对已学过的语言形式已初步掌握时,教师在课文、词汇、语法和句型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语言练习具有交际价值,使学生做到边练、边用、边表达思想,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这种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使他们将所学的语言知识深印脑海,而且能使他们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并将教师的教授与学生学习的方式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课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功能意念的理解和表达。不仅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还要进一步发展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  相似文献   

8.
学习外国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词语清晰地表达他们的思想,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鼓励学生多说多练,使学生尽可能有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体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课堂交际化教学过程为语言的运用营造了真实的使用环境,它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要活化教材并依靠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语言教学变得声情并茂,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依据现代教法理论,外语教学就像踢足球、射击、游泳一样,它是一种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习的结果就是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从而实现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与意思表达。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永远不能忘却这样一个最重要的语言教育本质,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就要从这一本质出发,培养学生的交际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大学俄语教学过程中几种能力的培养徐雅琴一、要注重培养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外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其它语言交际活动。教学活动要有利于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功能意念理解及表达。...  相似文献   

11.
徐翠萍 《海外英语》2012,(3):108-109,111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英语多年,却仍然讲不出比较地道的英语,不能在口语学习方面掌握很好的方法。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讲出比较地道的英语口语。为了提高其跨文化口语交际力,要在口语教学中进行交际策略教学,这是为了让学生克服语言信息缺失,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因而在口语教学中,首先帮学生通过所学的各种交际策略,能够在交际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达到交流目的。其二,是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因为策略能力是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同外国进行交流。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交际策略,使用交际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通过三年或四年的英语教学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崔小娟 《学子》2013,(7):99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人能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能够用所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英语亦是如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达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英语口语教学必须得到重视。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就成为了广大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虽然语法、词汇掌握得很好,但开口讲话时却显得语无伦次,甚至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只靠百十个单词就能与人交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语言应变能力的差异。语言的应变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变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尤其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应变能力在交际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成功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人交谈,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汪永炯 《青海教育》2001,(10):22-23
何谓交际法?交际法就是利用交际手段进行语言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接受所学语言,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将被动的、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的、下意识的运用过程,为了使这个概念更加清楚,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解决问题的工具,可见语言的产生是为交际服务的。然而目前的外语教学还是受结构语言学或半结构语言学的影响,把整体的语言分割成碎块教给学生,这无异于给学生展示并讲授汽车各部件的功能,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所学者并不会开车。由此看来,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8.
高校本科生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存在不对等的现象。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在语言输入方面投入大量时间,缺少将所学语言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的输出环节,造成在校本科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普遍较弱。学生通常掌握大量的词汇,但很难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引入POA教学理念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从原来课堂上被动地听,转变为完成口语交际任务而主动学,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露 《铜仁学院学报》2013,15(1):130-131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二外日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为了能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正确运用语言,应充分重视应用会话能力。  相似文献   

20.
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他们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在新的场合中重新组织,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语言因素、情感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