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教育学院和天津教育学院最近联合对两国学生作了个调研,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上网”。被调查的中国学生中70%以上回答“玩游戏”,38%“无可奉告”,而48%的美国学生上网是为了“研究创造”, 67%是为了“获取信息”。在这个充满信息和崇尚创意的时代,中国学生似乎并没作好准备。“我们学生的创新体验和意识正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降低。”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的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我院大一、大二年级的14个专业17个班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上网,上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娱乐是上网的主要原因。为了“聊天”及“游戏”两项时间频数的百分比之和达到69,1%,其中也不乏迷恋网络的学生;上网原因还有“找资料”占39.04%.收发文件和看新闻占11.27%和11.06%,其他还有购物等。  相似文献   

3.
易建 《教学与管理》2002,(12):20-2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近公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18岁以下的网民占了我国上网总人数的15.1%,而对网民职业分布的调查中,“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3%,是所有职业中人数最多的。诚然,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青少年学生学习、交流及娱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上网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育高峰期,他们敏感而脆弱,往往用幻想代替现实,而网络的虚拟性正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要。  相似文献   

4.
《教书育人》2008,(1):64-64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考上大学。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阵“上网”之风席卷大江南北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中学生“上网”带来的诸多弊端。一是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给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诱发的系列心理问题;二是“上网”带来的经济问题而引发的道德问题;三是“上网”造成中学生身心损伤;四是“上网”造成中学生学业荒废。以上问题又往往综合产生。2001年1月13日,乌鲁木齐某校学生小龙在家偷拿3900元钱后,坐出租车到35公里以外的昌吉市,在某网吧玩电脑游戏,并在网吧的沙发上留宿22天,偷拿的钱被挥霍一空,后被好心青年送回家中。同年2月27日浙江电视台以“少年网迷…  相似文献   

6.
唐耀启 《今日教育》2007,(3S):57-57
豆苗在《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差异》一文中说,美国学生长于动手,中国学生精于计算。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7.
黄静洁 《小读者》2011,(10):12-12
美国常春藤学府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在中国各地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其中一位奥数尖子在面试时被宾大十分干脆地拒绝。教授:“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学生:“为了挣钱。”教授:“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学生:“为了周游世界。”  相似文献   

8.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国内时被其老师称为没有“学习头脑”,而到了美国以后,则被其老师称为“学习天才”。同一个学生,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的评价截然相反。由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说出了这样一席话:“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否定,后肯定。我们暂且称这种现象为“半杯水”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廖承绶 《师道》2009,(2):19-20
据2007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报告中显示,在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中,有网瘾者比例达13.2%,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最高,达到了17.1%。2005年全国犯罪总人数87%是青少年,而这87%之中有70%左右是因为上网成瘾而走上犯罪道路。“中国戒除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表示,网络成瘾只是心理和不良行为问题,“根本不是精神病”。  相似文献   

10.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他的各种行为,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起着先导作用。学生上网多数是为了追求新潮、并无明确的目的,因此,班主任要利用网上的一些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明一些污染信息的负面效应及消极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端正上网目的,学会取舍,真正把上网当成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加强心理辅导。有些学生上网纯粹是为了闲聊、寻找朋友,这就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长期沉溺其中,往往会影响与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有的甚至会患上“上网瘾失衡症”等心理疾病。班主任要适时向学生介绍网络可…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中学生上网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学生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的事时有发生。中学生“上网”往往成了“恶习”的代名词,教师、家长谈“网”色变。中学生能不能上网呢?如何看待中学生上网呢?就此,我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请看学生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2.
当网络来到我们身边并融入我们的生活时,学生们大步迈进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家庭目前的电脑拥有率为93%,其中88%的家庭能够上网,77%的学生经常上网。已有六成学生把上网当作主要的课余活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和游戏。但是网络在把丰富的知识、信息奉献给他们的同时,也把“垃圾”和“黄毒”塞给了他们,造成了负面、消极的影响。因此,数字德育成为凸显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话语     
《天津教育》2009,(5):3-3
敬酒如临“大考”,酒桌文化熏染学生。 ——如今,每逢年节和亲友聚餐,很多学生就面临着一场“大考”:给长辈们敬酒。为了讨长辈欢心,一些学生上网收集敬酒词,带着打印出来的敬酒词赴宴。学生们普遍反感“酒桌任务”,家长们的意见则呈现出“两边倒”态势。不少家长认为生活中处处皆学问,  相似文献   

14.
对待学生上网问题,班主任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味反对和阻止,或者对上网问题避而不谈,而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使他们能够“健康”上网。  相似文献   

15.
“网络对孩子的吸引,难道就只能是游戏吗?除了游戏,网络应该给孩子些什么?”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提起的话题。据本人对我校七、八、九年级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86%的人上网玩游戏,5%的人上网聊天,4%的人上网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留恋于网吧,冲浪于网络,迷恋于游戏,浪迹于聊天,倾情于QQ,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荒芜了生活,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络新闻的日益普及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数已达2250万人,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为“获得各方面的信息”的占68.84%,而其中主要是接受新闻信息的占84.36%。上海2000年5月的一项调查表明,网民中72.3%首先是为了获知新闻而上网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家庭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大众化,青少年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近2000万,其中,学生占上网总人数的20%,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与此同时,因不当上网而引发的问题日渐突出,令人深思。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  相似文献   

18.
戒“网瘾”从找原因入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报道,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学生上网成瘾后,不仅无心学业,而且身体健康受损。那么,当学生上网成瘾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9.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吴正 《西北职教》2007,(7):21-21
计算机网络,作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网络应用技术,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因此,我认为社会、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为此.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电脑网络的“知识百科全书”的作用,激发青少年学好科学知识,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采取积极的对策,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