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滇铁路是云南近代史上的重要铁路,尽管没有全线贯通,只有昆明至沾益一段173 km建成通车。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发现:川滇铁路的修筑标准参照滇越铁路并与滇越铁路有密切关系;川滇铁路在抗战末期发挥过巨大作用,也取得良好收益;抗战胜利后川滇铁路的经营每况愈下,但对地方经济、沿线工商业仍有一定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东铁路是沙俄依据《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为了维护自身的边境安全,单方与日本、伪满洲国就让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多次谈判并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这不仅违反了中俄协定,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步伐。  相似文献   

3.
一“中东铁路”简介“中东铁路”(中国东省铁路)亦称“东清铁路”,全长2800多公里,由干线和支线两部分组成。干线从满洲里经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直达海参崴,横贯黑吉两省。支线北起哈尔滨中经长春,沈阳直到旅大,从而形成“丁”字形纵横东北三省的大铁路。“中东铁路”是沙俄殖民政策的产物。长期以来,沙俄一直觊觎我国东北,妄图把满洲纳入自己的版图,以便称霸远东。1896年,沙俄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掠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1898年,通过《旅大租地条约》,又取得修筑中东铁路支线的权利。铁路于1896年6月9日开工,1903年7月14日全线通车。铁路所至,权利所及,沙俄通过中东路的修筑,事实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4.
南浔铁路是江西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也是江西省最早、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掀起了收回路权运动。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由太常寺卿李盛铎等一百一十名江西籍京官首倡,联名向清政府商部呈请“自行筹款,修筑本省境内铁路”。同年11月被批准,12月即在南昌成立“江西全省  相似文献   

5.
周馥与近代铁路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修筑铁路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周馥认为铁路与国家的富强有密切关系,并修筑了胥各庄至阎庄的运煤铁路以及津沽铁路。  相似文献   

6.
中东铁路全名“中国东省铁路”,干线西起满洲里以西的国界,与沙俄的西伯利亚铁路联轨,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然后进入俄境达海参崴。支线自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旅顺(又称南满铁路)。中东铁路是甲午战争后,沙俄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为借口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取得中国东北铁路修筑权,然后以“中俄合办”为名,由沙俄修筑而成的。该路1897年动工修筑,1903年全线通车。日俄战争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合作运动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其他地方大致同步,但也有其自身特点。“防区制”时代,由于缺乏中央政府力量的介入,四川合作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川政统一后,通江、南江、巴中等“剿匪区”的农村善后催生了大量的合作预备社,四川农村合作运动得以初步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农村合作社数量的急剧增长,农村合作运动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抗战胜利后,四川农村合作运动仍旧保持着一种惯性的发展态势直至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终结。  相似文献   

8.
是谁,突破枪林弹雨,导航中华民族之舟?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人民由保路运动发展到武装起义,清政府怕火势蔓延,迅速调湖北等省军队进入四川前去镇压。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人趁机率领起义军攻占凤凰山,并控制军事要地武昌。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武昌起义胜利后,其他省份纷纷响  相似文献   

9.
从1876年运营铁路在中国国土上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主要铁路线27380公里,其中85%的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经营的铁路。这些铁路有国营、省营、公营(部门修造、经营)、公私合营(省商合办)、民营、解放区修造并运营等多种形式、多种性质。这些铁路修筑和运营的最大特色是:1、“强人筑路”。即每条铁路几乎都是由强势人物牵头申办、出面张罗或直接操办而修成的。2、“以线设局”。即铁路运营按线路设置管理局,造成铁路技术标准杂乱低劣,铁路管理无法统一,铁路运营机制比较混乱;但各铁路独立核算、相互竞争,对铁路运营提高效益、改善路风,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试论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与美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铁路修筑对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版图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加速美国的西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大迁徙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铁路修筑过程中,政府对铁路公司的支持以及后来在铁路管理权上政府与铁路公司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协调解决对美国资本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季“铁路修筑之争”彰显出近代中国实施工业化战略进程中具有浓厚的博弈色彩。随着铁路修筑逐步纳入到正式制度的安排下开展,产权问题成为了晚清铁路修筑之争的核心。多方博弈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需求的不同,造成中央对正式制度的选择也往往充满变数,导致博弈结果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后来由于晚清政府采取强制性的铁路产权国有化政策打破了多方博弈群体的利益均衡性,终究引发了强制性制度替代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为振兴四川区域教育。营造高质量的区域教育生态,打造一批能“冲出四川、走向全国”的名校、名师、名校长,本刊特辟“打造‘川派教育”’栏目,为“川派教育”鼓与呼。履行好“媒体之责”和“教育担当”。  相似文献   

13.
清川督赵尔丰,其镇压四川保路运动的罪行已是路人皆知的事了。但笔者认为,对辛亥革命中的赵尔丰的评价,尚有研讨的必要。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粗浅意见,以就正于大家。 一 赵尔丰是保路运动的推波助澜者 四川保路运动的轩然大波和护理川督王人文的支持态度,使清廷把镇压保路运动的指望寄托于赵尔丰身上。但夙以“屠户”著称的赵尔丰却一反常态,不仅未用兵镇压,反而同情并支持川民保路。 赵赴任川督途中,在给王人文的信里,就明确表示保路问题事关国权,理应为民请愿。  相似文献   

14.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大量外省移民迁入自贡,他们为井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为井盐的生产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使自贡盐业迅速恢复并走向兴盛——自贡从与射蓬、犍乐两厂并列的四川三大产盐区,发展成为“川省精华之地”。这些移民为自贡“盐都”地位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谱写了自贡的盐业“神话”。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在第84页叙述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和保路运动时用了一幅历史漫画《揭露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宣传画》。由于教材正文对此没有任何解释 ,再加上漫画的右上方又写有“四知”两字 ,结果导致一些师生误认为该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它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我们现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幅历史漫画。  相似文献   

16.
曹奇 《华章》2014,(28)
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意识到修筑沧石铁路的重要性,奈何因国内经济匮乏,无力修建。日本从经营南满铁路获得了巨大利益,从而将目光转向沧石路铁路,以此作为其从经济上侵占华北的跳板。日本从经济上侵占沧石铁路修筑权计划的失败,使得日本摘下了“中日亲善”的伪善面纱,成为七七事变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相似文献   

17.
彭熔 《求学》2023,(12):11-15
<正>四川的万种风情,藏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巍峨中,藏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含蓄里,藏在街头巷尾的茶馆中,藏在火锅飘香的余温里……天府印象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省会为成都。北宋咸平四年,朝廷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由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四川自古便被誉为“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18.
1.默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的? 答:詹天佑是在1905年,清王朝全面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时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 (2)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答: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地势险要、气候恶劣和设备缺乏这三个方面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詹天佑一面经常以一定要修好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高度责任感鼓励工作人员,同时虚心求教,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亲自勘测绘图计算,克服勘测线路的困难,利用两端同时凿井法,加快隧道工程的进度,缩短了工期,并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解决  相似文献   

19.
曹凯 《中学文科》2009,(12):55-55
笔者在教学岳麓书社2008年第3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以下简称“第13课”)时,对几处内容有些困惑,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第一处,第13课第59页:“到1911年,全国铁路虽然总长9292千米,但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围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所修铁路仅5574千米。”而相对应的内容在岳麓书社必修Ⅱ2006年第2版第67页则表述为:“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约4800千米,但其中90%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所修铁路仅330千米?”  相似文献   

20.
锡良调任四川总督伊始即力谋修建川汉铁路,以期借此破解新政时期四川内忧外患困局,然而路事筹办过程自始至终交织着中外对抗、枢部歧异、省际矛盾、时人评骘等多方势力的博弈,因而呈现出丰富的历史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末铁路交通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除列强干预川汉路事引发的中外对抗外,清政府内部在路事策略上亦颇现龃龉之势,形成严重内耗,中央层面表现为外务部、商部因立场不同而在是否引入洋股问题上存在策略歧异,省域层面表现为川、鄂两督因受省界观念制约束缚而在如何修筑宜昌以上鄂境路段以及此段路权归属上长时间争执不下。就官民关系论,则不仅有矛盾冲突,亦有协同合作。尤其是川籍留日学生,基于保国保省的民族主义情绪,就路事积极建言献策,并对官方决策产生了直接影响,构成了清末朝野互动的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