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2.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自19世纪发表以来,一直有着长盛不衰的魅力。《简·爱》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引用了不少《圣经》典故。它们作用于小说的四个层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衍生,主题的深化,风格的定位。这四层面彼此相关:情节衍生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深化离不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衍生,小说风格是各方面细节的各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探讨《简·爱》中的《圣经》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乃至研究该小说。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他在创作《红字》的过程中深受《圣经》的影响。霍桑通过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丰富了人物、情节和主题,并赋予《红字》更多的内涵。本文从小说女主人公白兰的遭遇入手,分析《红字》中的《圣经》典故和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的《爱》通过一个全知视角的讲述者L的叙述,将柯西家族的兴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圣经》气息,L、柯西、克里斯廷、留心等人物形象,柯西酒店以及小说的主题都和《圣经》中的人物、场景和主题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探讨并阐述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中的圣经文化原型。通过对小说的探析研究,发现小说的人物、主题及叙述模式都与圣经有着紧密联系,作者在文中构建出的“失乐园”与“耶酥牺牲救赎”的圣经原型能牵动读者的集体无意识,引起读者共鸣,使小说具有了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必须运用象征主义理论,才能真正理解《白鲸》的象征意蕴。从《圣经》寻找小说主要象征的源头,对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的探究,以及对研究所忽略的一些问题的辨析揭示:《白鲸》是一部意蕴无比深厚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9.
吕小莉 《文教资料》2014,(19):14-15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主题之一是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以批判奴隶制。本文采用吕大吉的宗教要素分类方法,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小说中的人物有典型的基督教观念和基督教仪式,以及《圣经》原文和经典的引用贯穿小说始终,基督教文化对小说文本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易斯作品《纳尼亚王国传奇》对《圣经》的历史纪年、叙事结构,主题以及人物都进行了全面的戏仿.因此本文试图以戏仿理论为指导,以小说对《圣经》的戏仿为切入点,从文章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入手,对《纳尼亚传奇》中的戏仿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然而哈代在书中对宗教和社会所持的复杂而尖锐的态度让它出版时大受冷遇。本文旨在探究其宗教方面的原因。除了简要介绍托马斯.哈代和《无名的裘德》这部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书中人物的详细分析发掘哈代身上深刻的基督教烙印和明显的反基督教倾向。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使用一些神话词语来丰富写作艺术技巧、增强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拟从写作艺术技巧和欣赏的角度讨论他如何在《还乡》中使用由神话词语构成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形容词。  相似文献   

13.
在哈代的小说中,视象被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整体结构中,以喻指人物关系,暗示人物命运,构造出严密有效的隐喻体系。《还乡》中,哈代借助视点、位置、角度等要素,充分调动了视觉隐喻的功能,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主题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传世佳作。哈代是公认的描绘自然画卷的高手,他以生花之笔在该小说中对自然环境和女主人公苔丝的自然美进行了生动描绘与刻画,充分展示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相似文献   

15.
《还乡》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小说,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他大胆地将悲剧文体运用于小说,自觉地承袭了希腊的悲剧元素。此后,悲剧主题就一直贯穿于哈代的小说创作中。《还乡》中凝聚着哈代浓郁的故土意识和悲剧情结,充分诠释了他独特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6.
自然乃是哈代乡土情结的展现,是哈代精神的庇护所与身心的栖息地,是哈代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他内心永远的绿洲。哈代通过小说《无名的裘德》反映穷人生活与理想的奋斗和对自由精神的渴求。小说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此种冲突,批判当时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希望人们能重新审视自然,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苔丝》在宗教问题上多有涉及,而且该小说至今读者众多,影响巨大,因此对该小说中哈代的宗教观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相信报应、预兆以及对当时宗教状况的褒贬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以期对哈代在该小说中的宗教态度作出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分析哈代的小说《还乡》中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有效工具。小说中游苔莎是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化身,倾向于充满欲望的、非理性的"本我";克林是19世纪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的象征,倾向于平衡节制的"自我";爱敦荒原是传统的象征,倾向于伦理道德、宗教戒律的"超我"。三者的交织作用使《还乡》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代表作之一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由于深受19世纪物种起源中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哈代的著名作品《无名的裘德》也无疑充斥着达尔文主义的思想。本文通过用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探究《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生。作为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具有很深的哲学思考价值。这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受压迫人民对于爱情、事业、宗教以及家庭的追求,并且从不同的角度下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种种斗争。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裘德悲惨的人生,批判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但是作者通过改良主义的思想来描述裘德悲惨的人生经历,极大地鼓舞了人民。  相似文献   

20.
哈代 ,一位兼现实主义者与诗人双重身份的作家 ,一位热爱田园生活的建筑师。由于不能忍受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带着淡淡的悲观情绪完成了小说《远离尘嚣》。书中的奥克是一位新型的牧羊人 ,他身上具有一个普通劳动者所有的优点和他们没有的特殊品质。哈代坚信只有像奥克这样的农民才能将乡村生活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特洛伊是一个与其相对照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对比也正是田园生活的纯静恬美与城市生活的喧嚣腐化的对比。对比在揭发主题上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它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腐朽堕落的城市生活的图画与一幅宁静悠远的农村生活的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