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时期文言与白话的论争是文学革命新旧思想交锋的聚焦点,是"五四"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内容。在保守派与激进派主要论争的派别之间还存在着中间派。不同于保守派的文言立场或者以文言改造白话的文言本位立场,他们总体上站在白话本位的立场,又能客观看待文言,认同文言的优点,与激进派在"文白"论争中的观点有所区别。根据他们对待文言与白话的态度及变化过程,中间派分为渐进派和改良派两种。渐进派对白话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部分认可,再到主动尝试白话创作的转变过程。他们最终认同白话的价值,但反对废除文言。改良派始终站在白话的立场一方,但是他们也看到了当时白话存在的许多问题,既支持对白话进行改良,又主张借鉴文言的优点为白话所用。  相似文献   

2.
在定住五四白话的性质时,一种阶级意识介入了五四文言、白话的语言论争.周作人的"老爷"与"听差"论是对文言保守派的阶级意识的经典分析,而胡适、周作人取消对白话的"二元"态度,并以"国语"取代白话,则体现了他们所追求的民主政治的平等阶级观.  相似文献   

3.
林纾与蔡元培之争是不同说理方式的交锋。林纾使用了类比说理、偷换逻辑条件、"以比喻代推理"等说理方式,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蔡元培以精确、符合逻辑的说理方式对其回击,简化并击溃了林纾的论点。"林蔡之争"体现出文言与白话在说理中的不同效用,并可以启发对文学论争中"真理"标准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胡先骕是一位卓有见识的诗学批评家,主持过<学衡>"诗录"栏目,说明他是一位具有法眼的选家.新文学兴起时,在东南大学的"学衡派"与在北京大学的新文学领袖胡适、陈独秀展开了激烈论战,除了文言、白话之争外,还有"旧体诗"当存还是当废的争论焦点.……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新诗伦理以白话语言的运用为前提,集中体现在对白话新诗观念的接受和对新诗形式的认同两个方面。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伦理之争,预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胡适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实践,形成了以白话为基础的诗歌新伦理,为五四文学的伦理转型创造了条件。胡适的新诗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需要,影响了五四新诗的创作潮流,新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伦理,逐步获得了文学界的伦理承认。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有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可能平行使用两种书面语,白话文运动本质上应当是文言、白话的生死之争,因而文言的废存是这个运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晚清知识者虽然提出了“废文言崇白话”的口号,但只是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并未撬动文言的根基。到了“五四”时期,胡适是从晚清改革者止步之处起步,一开始关注的就是诗歌中的语言问题。他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贡献不仅是他提出了废文言的口号,更重要的是他成功颠倒了人们对文言与白话的认识,认定即便在诗歌中,白话也有优于文言的价值,为废文言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依据。事实上,“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宗旨不是以白话为正宗,而是对文言的整体废弃。“五四”以来,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虽已相当丰厚,但离开对“废文言”这个宗旨的讨论,就很难理清这个运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有关"新诗"想象的最初成形的整体构想,是在多重压力下展开的丰富的实验方案,但"新诗"发生的历史叙述却已经演变为"白话作诗"的单一维度,因此,本文试图重返文本,探究"作诗如作文"这一"新诗"起点的形成轨迹及其"破体"的构架背后的本质和历史动力,在新诗史的层面发掘这一构想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适虽是六十多年前的白话主将,但却是读旧书出身。他能写旧诗自不奇怪,难者是极力倡导写白话诗。章士钊办“甲寅杂志”,则拼命反对白话,大骂白话。1925年正月,友人请客,二人在饭馆相遇。有人给章照相,章便邀胡合影一幅,之后一人分持一张。章题白话诗送胡道:你姓胡,我姓章,  相似文献   

9.
<正>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了"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他们的作品90%以上用白话写成,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垒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10.
文言与白话在历史上的争论不绝于耳,比较大的主要有两次: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引发的"文白之争",新世纪前后"语文大讨论"引发的新一轮"文白之争"。今天我们重温这两段历史,旨在把握其争论的深层原因,为文言与白话的发展历程把脉,直面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叩问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所  相似文献   

11.
沈尹默是新诗的开创者之一,但是其对旧体诗的用力也最多,受到了胡适及后人的大力赞颂。在《秋明集》中,他抒发了“五四”一代人的独特情怀,表达了对亲人和师友的怀念,也留下了“五四”一代人风云际会的时代画卷。他的旧体诗沟通传统与现代,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探寻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动都肇始于批判“言文分离”,倡导“言文合一”。然而,文学语言本身内在的“陌生化”要求使其具有天然的偏离日常语言的趋势,同时“陌生化”使得“言文合一”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遭遇了危机,“言文合一”只能是一个政治谎言。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建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古典舞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和各种坎坷的发展道路,回顾其发展之路,中国古典舞经历了融入戏曲、引进"芭蕾"训练方法、融会贯通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的梳理,剖析了中国古典舞的构成模式,认为其实质是"取吾精髓、师夷之技、融会贯通"的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学者型领导,被公认为“党内第一支笔”。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时期,他曾主编过初中语文教材《中等国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定,他担任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主任、中央汉字问题委员会主任。他努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卓有成效地领导了语文教学改革和文字改革工作,尤其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为新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胡乔木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乎国家政治的语言文字观,二是“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观,三是注重实用的语文教材观,四是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16.
"作诗如作文"是胡适为新的诗歌品种提出的艺术陌生化标准,其关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却又利弊兼有、迭招物议.本文立足于世界诗歌主潮的大背景,借鉴陌生化的方法和理念,着重探讨宋诗的"以文为诗"对于新诗理论建构的意义,并对胡适为何要"旁逸斜出"地提倡"作诗如作文"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人在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采取或反抗,或亲近,或逃避的态度以消弥心理的焦虑,从而相应产生“宏大的自我”“被贬低了的、如影的自我”及“潜藏着的迫害者”,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恋”。借鉴新弗洛依德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自恋心理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国古代文人自恋心理的3种状态——自我中心、自我依恋和自我虐待,并揭示了自恋对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美国诗人惠特曼和意象派诗歌的影响,收获最大之处就是对实验主义哲学和进化论的精通。胡适将它们运用于新诗革命,走过了“白话入诗”、“诗体解放”和“借鉴美国”三个历程,从理论主张到创作实践都带有深深的美国印记。  相似文献   

20.
"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生"的本原的探讨可导出生之要义———"独化"、"创生"、"生动"。而对中国古典美学"虚静"命题的同步思辨能挖掘出其丰富的内蕴。由此得之,"生"之要义是宇宙万物本体"生"与中国古典美学"虚静"观二者相互通达的内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