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非子》中的《解老》和《喻老》篇,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它是我国哲学史上解释《道德经》的第一本论著。在《解老》和《喻老》等篇中,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传统,在解释《道德经》原文的基础上,对老子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2.
历代老子思想常被理解为含有权诈意味,这种误解从韩非时代就开始了。韩非子在《喻老》《解老》中将《老子》文本作为一种工具来阐释其法家思想。老子思想导致权诈的误解,固然和老子文字的含混性有关,但是在《解老》《喻老》中应是韩非子有意改造老子思想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各一篇。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不出于一人之手;两篇文章不是韩非的作品;两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西汉时期的黄老学者。  相似文献   

4.
《老子》其书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都对其哲理进行过研究。从韩非的《解老》、《喻老》至当代高亨的《老子正诂》、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其版本以百种计。在注释、分析、校勘、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诸家各有所见,又各有所长,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者子的思想,大有俾益。但是由于版本不同,句读、注释、翻译也各异,因此,必然影响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两种抄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本子,是我国两千年来极其珍贵的文献,为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罕见的资料和根据。由于帛书年代日久,烂脱甚多,伪误也不少。应当以帛书为蓝本,  相似文献   

5.
韩非《解老》异解辨水渭松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难读之书。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①因此,自古至今,考订其文字,译解其文意,阐析其义理,探索其真谛之著作,其数已难尽计。而其中为之作训解的开创性之作,则是韩非的懈...  相似文献   

6.
对于《史记》老子同韩非合传及老、韩之间的学术渊源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不同意见。文章认为,合传的原因是韩非之学“归本于黄老”。要从学术源流上理解老、韩合传的道理,先须明白《老子》一书的性质;《老子》一书是人生哲理的总结,它的“道”和“德”是为人处世之道、全身远害之法。  相似文献   

7.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子》的出土文献,为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出土文献来看,《老子》上、下篇的划分并非是依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其八十一章的分法亦是后来形成的。老子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阐发了"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的"下德"即"仁、义、礼",仍属于"德"的范畴,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山东大儒张尔岐的《老子》研究在明末清初老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老子说略》以焦《老子翼》为解读参照,对宋明儒家在解老过程中大量使用“性命”理论的传统做出反动,转而重新注意《老子》的政治价值,体现出新的诠释风格。  相似文献   

13.
老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究其教育思想之异同,从理论基础及主要学法、教法比较,《老子》以宏观指导,若"纲";《孟子》具体,似"目"。  相似文献   

14.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是韩非子专门对老子的哲学思想——“道”作解释的.扁鹊见蔡桓公是这部长篇哲学论著里的一个论据,旨意是阐明“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是一篇结构分明,文笔朴实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六个方面对《老子本原》一书进行评述:1)辩正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各种异说;2)系统分析老子哲学;3)对“静为躁君”作新的解释;4)对《老子》书中若干词语提出新的训诂;5)划分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的异同;6)将老子之道与希格斯粒子联系起来。由此六个方面,文章认为《老子本原》是当代研究老子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与《文赋》和《文心雕龙》,《文笔式》《论体》论风格分类和解释,以及各种文体的风格要求都不一样,并且提出"六失",侧重点有所不同,更符合文体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辩证法。《定位》论文章谋篇布局,和《文心雕龙》也有不同。《定位》论文章体制大小更为具体,论及句式长短与声之缓促的关系,把章句安排和"势"结合起来考虑。这反映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其思路在更方便地指导实际创作。《论体》和《定位》都带有创作指导性质,反映诗论由理论向实用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太史公著《史记》,传历史人,列传中有将思想同一源流合为一传者,《老庄申韩列传》即此类。早年读史,不求甚解。老子无为,清静自正,韩子用世,强调人为,何得以类相从?年来读老子五千言,浏览《韩子》,始知太史公目力如炬,无不察照。韩子不啻有《解老》、《喻老》以己意释五千言,而举凡论说均有与老子合者。老子无为,是为有为;韩子用世,以求胜人:择计为用,此其大同。难怪有人说:《老子》实兵家之书,《韩子》为策士之作。又,老子说理,取喻成譬,韩子论策,敷事成教,其手段盖有伺然者。由是,于太史公,遂服膺不已。 近读韩子《说林》,愚以为韩子意与老子合者,概有如有诸端: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平议》对《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 )所列楚简《老子》、《儒书》、《语丛》凡 18篇的字、词、句、篇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 ,《老子》甲、乙是表述道家原创者以道治国、“清静为天下定”思想的两册重要典籍 ,《老子》甲所提出的“道” ,是战国道家“建之以常无有 ,主之以太一”的理论依据 ,是道家本体论的发端。《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为晚出 ,似为关尹子所作 ,当是战国早期的作品。传世本《老子》晚于《大一生水》(含老子丙 ) ,将楚简《老子》甲、乙、丙的内容全部溶入 ,“建之以无常有” ,完成了道家学派的本体论的建设 ,于是便以《老子》著称于世。《语丛》比较复杂且佚简较多 ,在编排篇目时仅据简文内容对简序作了部分调整。  相似文献   

20.
汉唐期间是《老子》学说得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重要时期。汉人继承了韩非有关《老子》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的观点,在经学地位尚未巩固的西汉时代尤其是昭、宣之前,表现为对《老子》"南面之术"政治权谋的推崇;元、成之后,随着经学的昌明,儒学真正取得了"一尊"的地位,《老子》逐渐退居为强调"养性之福"的修身之术;魏晋时期,经学没落,玄学随之盛行,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家对《老子》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辨,极大地深化了《老子》的思想内涵,通过援老入经,《老子》终于得以跻身于"正统"思想的行列;李唐皇帝为加强皇家权威的需要,尊崇老子,隆盛道教,《老子》逐步被"经术"化,置于诸经之首,成为科举必考之"大经",使《老子》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政治与社会影响上均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