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余华的创作两度引起世人瞩目,从八十年代后期冷漠残酷的《现实一种》,到九十年代中期温情脉脉的《活着》,前后期创作网络迥变,对此批评界褒贬不一。很多论者在指责余华后期作品主题陈旧和叙事回归传统时,往往忽略了其在叙述声音、叙述结构、叙述语言等方面对先锋叙事的继承和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创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本独特的审美内涵,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都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代文坛杰出的作家余华不同阶段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叙述声音和形象,这体现了作家强烈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意识及无以伦比的探索姿态。从早期的先锋叙述,到先锋向写实的过渡,继而是写实叙事,余华的每一步探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为例,分析余华作品从先锋叙述到写实叙事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余华在其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和叙述策略,但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充满了“狂欢”的精神和叙事特质,整体风格可总结为:八十年代的梦魇、九十年代的戏谑、2005年《兄弟》的魔幻。这些相似叙事特质背后隐藏着余华始终如一地以“狂欢”的思维方式和叙述策略再现客观现实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4.
《活着》之所以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其主题内蕴的深邃,还在于其精湛的叙事策略。余华通过回忆视角下的第一人称叙事、双重叙述关系的设置、叙述过程的"中断"等叙事技巧建立了其长篇小说叙事的新形式,而这种种叙事技巧又蕴含在质朴凝练的语言之中,显示了余华卓越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余华、格非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空缺与重复等。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余华、格非的前期创作反映出了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暴力主题,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以及临界叙述.  相似文献   

7.
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小说不但耀眼于中国当代文坛,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光彩夺目。文章选取《红高粱》、《蛙》、《丰乳肥臀》为视点,从"亲缘"的角度诠释了战争、政治、人性和文化,凸显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它使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摆脱时空的羁绊而挥洒自如,在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中去游刃有余地表达和品味独特的思想感情。亲缘叙述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小说不但耀眼于中国当代文坛,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光彩夺目。文章选取《红高粱》、《蛙》、《丰乳肥臀》为视点,从"亲缘"的角度诠释了战争、政治、人性和文化,凸显出这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它使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摆脱时空的羁绊而挥洒自如,在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中去游刃有余地表达和品味独特的思想感情。亲缘叙述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创作显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英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对英美短篇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以她的短篇小说《幸福》和《金丝雀》为例,从叙事视角、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分析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兴娟 《考试周刊》2011,(50):25-26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具有新时期文学转型意义的一部作品,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界限,表现出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技巧,并开创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新纪元。本文从叙述主体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红高粱》的叙述技巧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女作家黄玉雪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没有采用自传通常采取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而是刻意以第三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本文拟从叙事学叙事人称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试图发现这一与自传体相矛盾的叙述方式对叙述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小说作者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传统中国文化、以促进白人社会对华人的理解和同情这一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3.
杨谢 《华章》2011,(25)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文章从欲望、悲情两个方面论述余华在《兄弟》中的叙述,以此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和90年代相比,世纪末的长篇小说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其内在底蕴都大不如前.长篇小说的创作面对历史和人生,都出现了些许的尴尬和无奈.在比较余华的两部文本--经典之作《活着》和最新力作《兄弟》时,发现原本擅长书写苦难和命运主题的余华,在当下却创作出了一部严重缺乏悲悯之心,并且没有指出希望出路的失败之作,从而走进了一个十足尴尬的"窄门".  相似文献   

15.
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通过对余华创作转型后的四部长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重复叙事的形成原因作一番葙浅的探讨,从而推动余华后期小说创作中的重复叙事艺术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余华艺术转型后小说创作中重复的叙事艺术表现得非常突出,探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受音乐的启迪;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互影响;小说叙事的需要和余华叙事技巧训练以及余华小说在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上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6.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18.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名声很高的一位作家。他深入关注人性,关注生命的厚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新作《第七天》在一种看似轻盈的叙事话语中,坦露出了深邃而凝重的思想内涵,直抵生存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后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文学思潮潮水般涌人中国,出现了大批惊世骇俗、充满着反叛和颠覆意味的作品,引发了一次艺术内在结构的变异与新生,突破了中国文学艺术叙述方式的稳定系统,被文坛称之为“先锋小说”,余华,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作家,其《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现实一种》都成为了先锋小说的典范之作。之后,余华的创作出现变化,九十年代的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评论界指为先锋性消退的转型之作,2005年出版的《兄弟》,这部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创下当年纯文学期刊销量第一的记录的作品,在创造了文学刊物的出版界奇迹后被批判为商业化的媚俗作品,很多评论家痛心疾首认为先锋精神在中国就此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