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传统传播模式的不足 议程设置理论创始人麦库姆斯和肖恩认为,"媒体工作者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获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来判断该议题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1]媒介议程往往受制于官方的政策议程,特别在中国的特殊体制下,媒体对于不同危机事件往往有着固定的媒介议程.其优点是:能够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在危机事件中确保全国媒体发出同一种声音,有利于强化危机管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判断出新闻价值的高低? 这是一个问题。我的方法是考察它的“三度”和“两知”即新闻事件或事实变动的“广度”、“深度”和“长度”,而且它们是否社会公众“未知”和“想知”的。它们构成了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5元素。  相似文献   

3.
从"非典"事件看媒介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芹 《现代传播》2004,(3):131-133
“非典”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多方反思。我以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件事也反映出在全社会普及媒介教育的必要性。“非典”事件涉及到的媒体、宣传部门、大众等,在传播或接收信息时,都明显表现出对信息、媒介、传播等诸方面认识的不足,应该补上媒介教育这一课。对新闻从业者的媒介教育从“非典”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各媒体的表现离专业要求相差甚远。主要问题在于,新闻敏感度不够、新闻专业意识不强、追求真相的勇气不足。1 明确新闻事业的功能,认清自身的职责新闻事业的产生源于人们劳动生产的需要,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人们对…  相似文献   

4.
预告性新闻是指报道“已经决定、即将发生的事件”(任晓云《时代呼唤预测性报道》)。这种新闻形式成为当前市民化报纸显现信息量、体现服务性的重要产品。大量刊登预告性新闻,是对“只有事件才构成新闻”的传统新闻理念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的交相辉映带来了社会信息生活的变革.国内数据新闻的制作也逐渐成熟,2015年两会期间,除央视外,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也制作了数据新闻进行两会报道,数据新闻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数据新闻的应用将会给媒介议程设置的规律和影响模式带来一些改进:媒介议程设置中话题可以不再依靠编辑、记者的主观经验判断,而是基于客观的数据产生;筛选出受众最关心和社会需要的话题,增加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的重合度;议题选择范围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补充媒介议程设置"和"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从而增强媒体独立性和减少媒介内容的同质化,提高媒介议程的影响力,为公众更好地了解社会进行参政议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闻价值是媒体判断一个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以及如何进行处理的标准。通常,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都是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它们左右着媒体对事实的判断,并在版面上表现出来。 在新闻价值的各个要素中,“第一”、“率先”、“首次”等表达新鲜性的字眼往往能博得媒体的青睐。但是,在新鲜事物越来越多、新闻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7.
从"9·11"事件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9·11”事件的灾难新闻报道中 ,比较中美主流媒体的报道 ,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就是中西方媒介在新闻理论、传播观念、文化环境与运营机制等方面所构成的“媒介生态”的差异在现实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王维  王锋 《新闻知识》2007,(5):38-40
议程设置又称议题设置,理论源于美国的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份实证研究报告《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报告分析了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形后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和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表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杜涛 《报刊之友》2014,(4):50-51
新闻评论的选题需要具备评论价值。对于事件性选题,新闻评论实质上是一种“二次选择”,需要具备重要性、显著性、争议性和普遍性中的一种或多种;非事件选题的新闻评论应有重要性或思想上的可开掘性;周期性选题的价值判断,与节日、纪念日本身的重要性有关,也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我对于音乐全然是外行 ,作为媒介工作者 ,对“谭卞之争”我更关心的是媒介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阅读了相关报道 ,对于“谭卞之争”的前前后后有所了解 ,我的结论是 :媒介是这一事件的制造者与放大者 ,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的“媒介事件”。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节目邀请谭盾做嘉宾 ,自然是看中谭盾因《卧虎藏龙》的音乐制作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新闻效应。节目制作方同时邀请了对谭盾音乐持批评态度的卞祖善 ,更是希望对话双方因为意见相左产生观点的冲突。对节目来说 ,矛盾、冲突是最大的“卖点”。马路上两个人吵架 ,还会有一…  相似文献   

11.
拜读贵刊2005年第9期夏雨禾先生的《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一文后,笔者觉得该文有夸大“疫苗事件”报道风险性之嫌。所谓“报道的风险性”,属于报道真实性的范畴。就“疫苗”报道个案而言,报道的风险性就是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把疫苗作为“假疫苗”、“问题疫苗”、“夺命疫苗”报道而可能产生的不良传播效果。考察整个“疫苗事件”的报道过程,把新闻报道的风险性归结为新闻时效性俘虏客观性;媒介公正立场的缺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功近利、妄加猜测、不负责任报道行为;解决问题缺乏科学.对新闻事实过早的“盖棺定论”而使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等原因,都有失公允和简单,值得深入探讨。从新闻采访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看,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涉及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还关系到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冰冰 《新闻前哨》2006,(8):99-100
“媒介事件”是近年来作为解释和概括新闻传播界的某些现象而频繁亮相的一个概念。从新闻传播角度对媒介事件的阐述已经汗牛充栋,本文试图从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媒介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14.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国家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和言论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设法通过举办各国政府和公众均感兴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来寻求国际目光的注视,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利用“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不仅体现了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还体现了媒介策划手段的综合运用。奥运会是最好的“媒介事件”,它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2008年的北京的奥运会将呈现怎样的情景?最大的媒介互联网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专访了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席伟航。  相似文献   

15.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最早由美国的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而在我国学者郭庆光教授的《传播学教程》一书中,他认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皇马"报道媒体失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永利 《青年记者》2003,(10):10-11
2003年夏,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访华成为“非典”后又一重大的“媒介事件”,国内各家媒体“蜂拥而上”,纷纷开辟专栏、专版以至专刊加强报道声势力度。通过媒体集中聚焦的“议程设置”作用,皇马访华一时间成为球迷欢乐的节日。在此次新闻大战中,媒体为了市场化炒作需要,有意渲染球迷的疯狂行为,记者表现也缺乏职业素养。媒体不经意间“塑造”了“扭曲”“变形”的中国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传播着非理性的中国国家形象。教训深刻! 球迷形象——从疯狂到崇洋媚外  相似文献   

17.
真实确证是决定反转新闻真实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机制。通过对48例反转新闻事件进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以反转领域、反转程度、反转推动类型等作为解释变量,具体考察反转新闻真实得以实现的关键成因,讨论反转新闻中新闻真实呈现机理和时序。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下媒介生态结构演变,探讨反转新闻的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是如何实现真实确证的,指出新闻真实元素“消失”和残缺呈现的反转因子多元互动关系;并对真实确证机制存在的“拐点研判”和“信任危机”困境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的兴盛带来报纸深度报道叙事策略的某些改变。网络作为新闻叙事的一个新的“隐喻库”,与目前报纸深度报道所呈现出的显著的“递归”结构密切相关。而这种结构是有效整合新闻信息的一种方式。网络技术还强化了新闻的“同题传播”,使得对于“故事”的发掘越来越成为由多个媒体共同完成的任务。报纸深度报道所负载的使命,已非单纯“寻找故事”,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向“整舍故事”:在“核心”事件之间建立足够深广的关联、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卫星”事件,以及寻找信息延宕与压制所带来的“断点”。其在媒介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经验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在网络时代,有学者认为大众媒介为受众产生“议程设置”的理论受到了挑战,媒介设置公众议程的作用有可能会减小。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来考察在网络论坛(BBS)议题设置的一些新的特点。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为个案,以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为样本,研究电子论坛中议程设置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样本的获取:本研究选择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在北京地区发行量较大的传统媒体《北京青年报》作为参照物。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