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5年来,我坚持结合工作搞报道,每年在各级报刊刊稿都在百篇以上,4次荣立三等功。对此,我体会最深的是:机关干部在结合工作搞好报道时,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作为机关干部,你结合工作搞报道的题材从哪里来?机关干部结合工作搞报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为机关干部与部队的中心工作有着更具体、更直接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所干的就是中心工作,这是新闻工作者无法比的。新闻专职人员必须经过深入采访才能得到的东西,而机关干部大都不需再采访即可成稿。那么,如何才能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写成稿件?实践使我体会到:首…  相似文献   

2.
报纸上文字稿适当地配上摄影照片,图文并茂,可使版面显得生动活泼,读者也很喜爱这种报道形式。目前,许多报纸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是分家的。文字记者在采访中即使发现了好的摄影题材,但由于自己没搞过摄影,或者是没带相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动人的场景流逝,而遗憾不已。而我就没有这样的遗憾。我在1956年担任《扬州日报》记者时,曾兼搞过一些摄影报道。从那以后,我外出采访时,一直习惯于随身携带相机,并尝到了许多甜头。比较突出的有两个事例:  相似文献   

3.
我是部队的一名业余报道员,日常生活面窄报道范围小,而且军政训练紧张、时间少,开始,对搞新闻报道也不摸门。一九八三年我初学写稿时,只凑数量不讲质量,半年时间就写了八十多篇,而且一下笔就是三两千字。结果,稿件发出全如‘石沉大海’。一九八三年七月,我们连队一名班长带兵很有‘道道’,连续三年带出三个先进班,十五名优秀瞄准手。我了解到这件事后,上午去采访,下午就动笔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长通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回忆了自己一年来的报道,对加强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反映农村实际的问题,有了一些感受。搞农村报道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过去一直按照运动和农事季节周旋,单纯追求声势规模。在省级机关采访,多半是从领导角度报道计划和措施,到了农村,不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就是“鑽牛角尖”搞  相似文献   

5.
我的几点体会汉源县委报道组周邦和从1958年《四川日报》刊登我采写的《彝家山寨荞麦香》第一篇新闻稿以来,我搞报道已有37年了。一些体会或许对业余通讯员有所启示。新闻采访,是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专门的调查研究活动,要采访成功,必须做到:一要刻苦学习。新闻...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有人说在新闻采写的整个过程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种比例划分对吗?我刚搞报道不久,总感到自己的采写实践与上面的说法有矛盾,请编辑同志解答一下。云南许景宏许景宏同志: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句话是我们新闻界流行的一句行话,一般是指采访时间长于  相似文献   

7.
搞报道通常要求领会上情,了解下情。这就需要报道员采访上级领导。可许多报道员不愿采访领导,或见了领导就发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存有“怕稿子写了发不出来不好意思面对领导”、“因领导工作忙采访怕打扰”、“领导平时管理严不敢近距离接触”等思想。久而久之,采访领导就成了部分报道员最挠头的事。从一名报道员成长为一名副营级报道干事,我既采访过列兵也采访过师以上领导,回顾起来体会有三:  相似文献   

8.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  相似文献   

9.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10.
我当通讯员     
有的通讯员认为,采访是专业记者的事,业余通讯员是搞实际工作的,生活在第一线,不必要多花费工夫去搞采访。其实不然,业余通讯员虽然生活在第一线,也需要深入采访,否则,就无从下笔。有的通讯员说:“我没去采访,只看到一个单位的一份资料,写了篇报道,报纸也用了,也  相似文献   

11.
过去,找们搞图片的往往跟在搞文字报道的后面跑,人家报道一个典型,我瞎忙乎一阵,拍一大堆图片,到头来仅仅在报道中配几幅插图或作一个压题照片而已,没有发挥图片在报纸新闻视觉形象宣传中的独立作用。我在专题摄影报道方面力图走出自己的路子,并大胆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1995年11月27日至29日,《解放军报》曾在第三版连续3天用1/3的版面,刊登了我拍摄的冬季全军首批退伍老兵“文明返乡当标兵”和“潇湘喜迎退伍兵”的专题报道。一般来说专题报道并非突发新闻,有预见性,可以对采访对象作充分的了解,并事先对可能发生的新闻场景…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特写“水生诞生记”是我和大丰县吴定平同志合作的产物。吴定平同志搞电视报道还不到一个月。他在采访途中发现白驹镇三里树村一位临产孕妇正被抗灾指挥部用船从家里接出来,并派备用专车送往镇医院,就放下正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15.
来信简复     
福建漳州市陈秋悦来信问:通讯员报道外单位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吗?他反映,他在搞好本单位通讯报道工作以外,还为外单位搞了一些报道,由此引起了一些议论。应当肯定,把通讯员搞外单位的报道说成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是不对的,这是对通讯员的一种打击。但是,按常规,通讯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本单位搞报道。因为,通讯员毕竟和记者有区别,还因为各单位一般都有通讯组织。因此,最好不要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搞报道。比如,农村通讯员主要在本村本乡采访,最好不要到外乡,外县去搞采访,更不要去国营工厂,工厂的通讯员最好也不要到农村采访(宣传部门组织的联合采访或对方邀请除外),  相似文献   

16.
这里说的有偿新闻,是指商品化的新闻报道,即某单位向新闻机关(报纸、电台、电视台等)花了钱才能把本单位要宣传的东西宣传出去的报道,也就是新闻机关得到某单位支付的货币或物资后,才去进行采访的报道。其具体做法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此,我抛开不述了。我只想谈一点搞有偿新闻的利弊。我总的看法是:搞有偿新闻弊多利少,今后不应再搞了。从短期行为看,搞有偿新闻是有一定的利益(或“效益”)的。比如,对新闻机关来说,是得了“实惠”,增加了财源。过去缺钱办不成的事办成了,如增加和改善技术装备,改进采访手段,改善办公条件,增加职工福利待遇,增发奖金;电视台还可购买电视节目、影片,丰富电视屏幕(至于节目质  相似文献   

17.
1990年秋,我到汝阳县小店乡采访.当时,正值秋季计划生育活动到来之际,乡干部都下去了。乡长说,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全县第一,要我给他们写一篇稿“光采光采”。我是搞经济报道的,素与计划生育报道无缘。虽然答应了,从哪个方面写心里还没有谱。我开始收集材料。从近年来这个乡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85年到洛阳市建陶厂(原新安建陶厂)从事新闻报道的。近年来,自己紧紧围绕企业搞报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300余篇。连续3年被省冶金建材厅授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根据我搞企业新闻报道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围绕企业先进人物搞报道企业的主要生产力是工人,企业如果不依靠职工,那就会一事无成。如何树立先进典型、并以此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是企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1986年,厂里评出“女能人”十名,晚上、我到各车间书记、主任家里了解这些人的工作情况。然后对这些“女能人”挨个进行了采访,并到车间找工人进行了调查。对工人真正喜欢的、工作踏实、不怕吃苦的模范人物进行了报道,先后写出了  相似文献   

19.
阎亮 《新闻爱好者》2010,(11):170-170
在新闻报道的前行中,我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摸索学习,充实自己。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到逐步成熟起来,已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新闻文体。在业务修炼中,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采访。我深深地感受到老新闻工作者常说的那句听起来很俗,感悟起来却颇深的话语——七分采三分写。说到底.就是根深才能叶茂。我想.采访越深。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越有高度和深度。我搞新闻采访.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他“几十年来坚信社会主义,忠于党,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硕果累累”“在广播战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孙万追悼会悼词文章纪念蒋孙万先生,我不是最有“资格”的。蒋孙万先生有许多优秀的门生弟子,我不在其列。他是广播新闻战线上的老将,我只是一名新兵。我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曲折,那许多含泪的故事并不浪漫,对他来说不会忘记也不愿提起,尤其是对下一代。不仅如此,他搞采访,我搞编辑。他采访匆匆,我埋首编辑。只是从他发来的报道中,稍知他的行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