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2.
读了20多年书,以前做事也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印在书上,而且是印在别人的书上。是在别人的书上作靶子、受批判吗?不是。虽然,这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屡见不鲜,但我毕竟晚生了几年,没遇上如此厄运。是在别人的书上作典型、受表扬吗?也不是。我虽然自问工作干得不错,但无奈总与“英雄”、“模范”、“积极分子”之类的光荣称号无缘,所以总也没有成为别人“书面表扬对象”的福分。  相似文献   

3.
书的比喻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4.
●阅读习惯 23.9%的被访者有良好的读书习惯,他们在读书时要做笔记;8.5%的被访者极为欣赏自己的见解和书法,他们直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67.4%的被访者习惯于在书上画线、作标记;27.7%的被访者有折书角的“毛病”;53.6%的被访者读书时习惯于夹书签。 33.1%的被访者习惯于一口气把书读完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某日,一老者携书来,见书上竟有些字不识,遂愧改联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鞭策自己。 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愤而撰写小说,并撰自勉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列宁读书有个习惯,就是在读到兴奋、或是愤怒的时候喜欢在书上随笔作些批注。今天在读这些书时,再对照着去看看这些批注,是很有意思的。列宁在书上的批注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示赞同的。如“rien—tig”——德语,意为“正确”。列宁有时划一条、两条、三条着重平行线、垂线直曲线,并写上“siel”——拉丁语,意为“是这样!”(二)表示赞赏的。如“biendit”——法语,意为“说得好”。“tres bien”——法语,意为  相似文献   

8.
小知识     
大花脸本 :图书业的行话。古代书版经元、明多次补修 ,再印书时常常字面模糊、墨色深浅各异 ,字体有时也大小不一。习惯上称用这样的版所印的书为“大花脸本”。连史纸 :又称粉连纸。颜色与棉纸相同 ,但韧性逊于棉连纸。此种纸用料讲究 ,制作精细 ,杂质极少 ,一面干净光滑 ,一面略显粗糙。清代乾隆后印刷书籍多使用此种纸。料半纸 :宣纸的一种。民国时安徽泾县汪六吉所创。质地细薄 ,纸性绵软有韧性 ,色洁白 ,质量较高。晚清至民国时很多书使用此纸印刷。小知识  相似文献   

9.
在申报图书选题时,很多人会面临这样的情况:自己精心策划的选题,往往会被总编以类似“同类书太多,没有创意”的理由否决,而被否决的可能是还不错的选题.笔者认为,很多选题被否决,不是因为选题本身有问题,而是在于选题策划书的撰写过程中,方法技巧没有把握好.“同类书太多”,说明这个选题市场竞争激烈;“没有创意”,对于图书来说就是没有市场竞争力.那么,什么样的选题策划书才能做到可信、有效,从而使自己精心策划的选题能够顺利通过呢?  相似文献   

10.
秘密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一个在我心里藏了很久的秘密,不过你要替我保密哦。来,把耳朵凑近点儿:“我长大了要做个基因工程学家。”那年暑假的一天,我被《科学画报》上的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文章题为《生物的进化》,作者从地球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说起,一直讲到恐龙的灭绝。我好奇地问爸爸:“恐龙怎么会绝迹呢?”爸爸说:“你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吧。”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图书馆,好不容易才在一本《世界之谜》里找到答案,原来恐龙的灭绝是由于火山大量喷发造成的。书上说,同时灭绝的还有许多古生物呢。后来,我又从一本《科学新技术》里看到一则消息:“…  相似文献   

11.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读者在一封来信中讲了在看到《成人格林童话》时的震惊:“白雪公主”在这里竟然是个骄傲自大、甚至与父亲有不伦之恋的女孩!书上写着“作者格林兄弟,编译者谭理”。对此,我却有不少疑虑,第一,这书是合法出版物吗?第二,这样的书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据了解,台湾旗品文化公司去年从日本引进了《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作者“桐生操”是两位日本女作家共用的笔名,台湾版译者为许嘉祥。《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是参考学者的分析,以《格林童话》初版为范本,再  相似文献   

12.
“你实在不喜欢新闻,为什么读了四年本科;还要再读三年硕士?”每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有一脸的苦笑:都是英语惹的祸。 六年前对新闻这个专业的选择,不是我的错,也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其时17岁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于是乎,我的父母便根据他们关于“有前途”的理解,帮我填写了新闻系。在长江岸边  相似文献   

13.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书籍阅览使用中的保护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爱书、护书经验。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称:凡开卷书读书,卷头首纸不宜急卷,急则破折,折则裂。以书带上下络首纸者,无不裂坏;卷一两张后,乃以书带上下络之者,稳而不坏。卷书勿用鬲带而引之,非直带湿损卷,又损首纸令穴:当衔竹引之。书带勿太急,急则令书腰折。骑蓦书上过者,亦令书腰折。这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早关于在阅读书籍时应怎样操作,以达到保护书籍目的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5.
电子书的发展及版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概念--电子书正悄悄走进人们的生活.狭义的电子书指的是手持的阅读设备;广义的电子书是指从书的写作、编辑、出版、发行到阅读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电子书既可以拿在手持阅读设备上浏览,也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阅读.电子书不仅能展现纸书上的文字、图片内容,保持纸书的原版原式,同时还可以附带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有一个炒得很火的话题,就是纸书还能存在吗,还能存活多久?有人说,纸书必死,连什么时候死都给出了准确的时间:2018年。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他是怎么推断出来的,总觉得这么说的人故弄玄虚。当然,也有人站出来强烈反对,说纸书怎么能死呢?纸书死了,到哪儿去闻书香?好像纸书不是为了读的,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刚刚作过的很奇怪的梦。 我梦见的是刘绍棠。在绍棠生前,我们虽然见过很多次面,但晚上作梦时,却似乎从来没有梦见过他。绍棠生前,虽然赠给过我许多册他的著作,并且每次都在鹅的扉页上题上字:“凤祥学弟存念”,但他却从来没有在书上作过画儿,并且,我也从未听说过绍棠会画画儿。然而,我刚才作的梦,绍棠不仅为赠稔的书上题了字,而且还勾画了几笔,作了画儿。  相似文献   

18.
放假     
我坐在门口,膝盖上摊着父亲“赐”给我的唯一的课外读物,也是经过父亲再三考虑推荐给我的书——《习作知识讲话》。书,打开着.第一页,我至少看了三十分钟,却不知道纸上写的什么内容。我心不在焉,只是看着来来往往相互拜年的人们发呆。这时,好友小亮从门前经过,看见我就说:“小金,过年好呀!”“唉,甭提了,如同蹲“监狱”。我嘟囔着,“大年初一,也不放一天假。望子成龙,龙年了,也不让‘龙’到外面飞飞……”小亮见我有满腹牢骚,一声不吭地走开了。不好,我的话全被在厨房里切肉的父亲听到了,他拎着菜刀定了出来,我可吓坏了,慌忙钻进  相似文献   

19.
无悔爬格子     
当我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少年时,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名篇佳作,让读者领悟生命的顽强,人生的真谛。又如罗贯中,伏雄兵百万于笔下,展雄韬大略于纸间,更为小仲马书尽世间心酸事、道尽人间缠绵悱恻情所感叹。少年的梦不是梦,那是我要改变自我生存环境的最初萌动。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但心中那炽热的向往一刻也未曾泯灭。一封封寄出的稿件,同时也播下了一个个新的希望。当见到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作品,喜悦之情也只有自己才能体味。尽管这些“豆腐块”还显得那么稚嫩,但它是我对生活的某种表达,…  相似文献   

20.
在思考网络时代期刊时,关键不在于是网络还是纸,而是应该考虑期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编辑人员。就我个人观点来说,我认为期刊编辑起码应具备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