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考察语言的历史,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对“家”语义演变的考察属于后者。“家”的语义演变大致分成三条线索,基本上各以一个共同义素为基础,向不同的事物延伸,并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虚化趋势。这种现象符合许嘉璐先生对于词义演变规律的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2.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言语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笔者以为英语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英语教学观”,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一条“开放”与“搞活”之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唯”“惟”二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多见,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因此现代汉语中对“唯”“准”二字的规范势在必行。对“唯”“惟”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二字的本义并不相同,通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从而提出在现代汉语中,除“惟其”、“惟妙惟肖”个别词语外,对其他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惟”与“唯”的异形词,应该考虑合“惟”取“唯”。  相似文献   

4.
彭利 《今日教育》2006,(11):34-34
谈到享受,大家都会把它与“成功”、“快乐”、“幸福”等让人心情愉快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然而发生在绘画活动之前的一件事,却让我把“享受”与“挫折”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件小事情引起了我对“挫折”教育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6.
中西审美理论形态的不同除了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使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形态基础的不同。历史语言学指出并论证过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汉语中,由于汉语的字词功能和句法特征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开放性,它内在地形成了蔽语言注重意境的独特的审美形态。同样,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用“对等原则”来解释语言的学功能,也不能脱离相应的语言形态的限制。因此,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理论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发现,对丰富和繁荣我国古代哲学和学术思想建立了伟大功绩。对其应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考察。“中庸”是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质”。“中庸”在哲学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同一性特质:“无”与“有”的同一;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境界与意义的同一。“道”的这种同一性的不同表现又具有其不同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NP 的 VP”结构的性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问题的症结在于,它在功能上表现为名词性,但中心语却是谓词,这就与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相悖。因此,有学者提出“NP 的 VP”结构不是偏正结构而是“的”字结构的观点。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把“NP 的 VP”结构归为“的”字结构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10.
“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孙中山、毛泽东为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将传统的“知行”观发展成完备的认识论,推动了历史的年轮。透过“知行”观几千年的发展史,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可以揭示其本质性的规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2.
彼在     
一切事物因时因地因缘而在,“在时”、“在场”、“在缘”之意谓“彼在”.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彼在”与海德格尔所思、所讲的“此在”是有所区别的,“此在”是“生存之在”,是“我在”,具有特许的含义.因此,“彼在”与“此在”构成了一种普遍的“在”与特许之“在”的关系.应先有“彼在”而“此在”,有“此在”而思想,有思想而语言,也就有了现实的世界、概念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本体论研究有“在”(老子的“无”、“道”、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彼在”→“实在”(老子的“有”、黑格尔的“实有”‘实在”、海德格尔的“此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个层面.“彼在”也就是道、在、此在及万事万物的存在.世间万物凡是时间之在、空间之在、因缘之在.一切无非时间、空间、因缘的产物,都会随着它们的出现而涌现,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它们的消失而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基础是"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规律。但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作为,最后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语言艺术家,他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采用语用策略,其语用策略体现在语码策略、风格策略和修辞策略等方面。成功的语用策略为其教育思想的传扬,教育改革、社会改革理想的实现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陶行知语言文字观、语言风格、语用策略等的研究,是陶研工作向广度推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在评价中国古代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时提出了"新自然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新自然观"的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众多评论家研究陶渊明的标签.无独有偶,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也呈现出"新自然观"的蛛丝马迹.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不仅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风格特色,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哲学观,以致于他对宗教的信仰都被打上了"自然"的深深烙印,从而体现出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所相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采用启发、自动、手脑并用等方法实施创造教育.这种思想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教育理论发展的新趋势相吻合.回顾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语言艺术家,他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采用语用策略,其语用策略体现在语码策略、风格策略和修辞策略等方面。成功的语用策略为其教育思想的传扬,教育改革、社会改革理想的实现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陶行知语言文字观、语言风格、语用策略等的研究,是陶研工作向广度推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阐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指出"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解释之所涉有两个不同之次序,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学问之道需先穿透语言文字的遮蔽,上通于道;再由道而开显,"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学问不能停留在"语句、结构"层次,要"得意忘言、以意逆志、志通于道",我们可以说这是"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20.
作为"大自然的诗人",华兹华斯提倡的用民间的朴素清新的语言入诗,反对古典主义所谓雅语的理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种革新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诗作就是他的主张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